在曹髦死后的五年,司馬炎逼曹奐禪位給他,曹魏正式滅亡,西晉建立。
至于為什么不是司馬昭稱帝,這當然跟他指示狗腿子殺害曹髦有一定的關系,當街弒君的影響太惡劣了,幾百年來他家第一例。哪怕他最后推了成濟出去頂罪也還是堵不住悠悠之口,他想要稱帝根本不可能,天下人的唾液都能將他淹死,所以司馬昭只能忍著憋著,并且終生都沒能登上那個至高的寶座,也是該啊。
哦,除了殺害曹髦,他還殺害了嵇康和呂安,所以司馬一家真的惡行昭昭,劣跡斑斑。
aa
說完司馬昭,我們繼續說司馬炎,司馬炎上位后就進行了一系列智障的操作。
他先是大力分封宗室子弟,以郡為國,其中大國兩萬戶,小國5000戶,王國各成立國軍,雖說他這么做是吸取曹魏宗室式微,無力拱衛皇室所以才會讓他們偷得桃子的教訓,但,他憑什么覺得他家的王爺就會一直忠心拱衛守護朝廷、按他想的來啊他家的血脈難道特別忠誠嗎
西晉。
司馬炎被諷刺的臉上一陣青一陣白,知道自己爺爺和親爹做的事不厚道,開了很壞的頭,但他為人子孫怎么能說他們的不是而且,而且那兩件事是可以解釋,他說“事出有因,我大父和阿父也是迫于無奈,若不這樣,如今死的就是我們司馬一族了。”
可惜,沒人聽他說,天幕也聽不到。
aa
除了是吸取曹魏宗室的教訓,司馬炎大肆分封諸王還有一個政治目的是為了抵抗士族。但他后邊所做的一切卻跟這一點有點相悖,他上去后在用人方面繼續實行九品中正制。
既然說到了九品中正制,我們就順帶說一些它的發展起源以及帶來的危害吧。
九品中正制最初出現在曹丕當政的時候,是尚書陳群為了選拔人才提出來的,在當時是有積極向上的意義,也為處于特殊時期的曹魏選拔了許多的人才,但這一選拔制度弊端極大。因為負責選拔的中正官往往是由世家大族的人多壟斷,而中正又把門第作為品評的首要條件甚至唯一條件,這種情況下,你想想,底層的人還有出頭的機會嗎
那肯定是沒有的,按理說,等政權平穩后,后代的君主就要對這一制度進行改革,可惜都沒有,等到司馬炎的時候他甚至還把這一政策推向極致,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并且士族還可以蔭庇子孫宗族,有一定的政治特權,除了外還有占有佃客、免除賦役的經濟特權,簡直是怕士族不夠強大。
士族很快做大,這也為東晉的門閥政治埋下禍根,等到東晉時,皇帝基本就成了個吉祥物,沒多少權利在手里的,朝政大權基本是在世家手里。所以司馬炎不僅坑自己,還坑子孫后代,乃至兩三百年間無數有才華卻出身底層的人。
從西晉開始到南北朝無數有才華卻礙于出身不得重用的學子們這一刻都對司馬炎破口大罵,要不是他,他們也不會一直郁郁不得志,只能在底層官吏間打轉,都是這廝害的。
呸,真是害人不淺。
東晉。
司馬睿想想如今“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只剩下苦笑了,他們可不就是個吉祥物嗎大事王家兄弟說了算,軍權也基本掌握在他們手里,他還剩下什么呢
aa
說完九品中正制和士族我們再說回他其他的軍事政策,這個政策我是真的不能理解,他在完成滅吳大業后,認為天下已經天平,就讓各州郡不再保留軍隊,就算出發點是為了讓地方官專心民事,恢復生產,也不至于“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注1,這點人,連最基本的治安都沒辦法維持,更不要說八王之亂時出兵勤王了,州郡當時連最基本的局面都控制不了。
還在為自己祖父和父親辯解的司馬炎還沒說完呢就聽到了八王之亂,他整個人當場驚愣住在那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