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姐妹》第一季的成績還不錯,在國內的收視率還是挺高的,穩定在了1%以上,是岳湖臺的年度收視亞軍,只比《老友記》低。”
“但是,它在hp的播出數據沒有達到預期,其實hp是拿出了頂級的宣傳資源的,想要打造他們的《老友記》,但是,成功轉化進來的觀眾并不多。”
陸嚴河說:“那hp觀眾們的打分情況如何呢?”
“口碑還是不錯的,其實《破產姐妹》在亞洲地區的收看情況還是很好的,主要是歐美地區,似乎有壁壘,整季的看完率很低。”
陸嚴河說:“等時間吧,畢竟主演們對于觀眾來說,都沒有知名度,《老友記》也不是一季就達到現在的高度。”
“是的,hp那邊也是這樣,他們對《破產姐妹》的信心還是有的,因為平臺觀眾對這部劇的評價很好,大家很喜歡。”
陸嚴河:“我們現在除了《老友記》《破產姐妹》《合租男女》,還有其他在推進的情景喜劇嗎?”
陳寅說:“有一部原創的情景喜劇,是比稿比出來的,也以話劇的形式在劇場試演了五場了,準備明年開機拍攝。”
陸嚴河:“有新劇就好,現在靈河越來越多的系列作品,但是,如果不造新血,只吃老本,很容易虛假繁榮。”
陳寅:“明白。”
-
靈河現在制作人材的力量是非常龐大而且強大的。
一共有九個制作團隊,由九個制片人領頭。
團隊式作戰,但是,跟大部分的團隊式作戰不一樣的是,編劇、商務以及藝人統籌的部分,都不列入制作團隊編制中。
制作團隊純粹以技術部門的人員為主。
陳寅這樣規定,是為了最大可能地避免團隊被整建制挖走——
對于靈河來說,技術工種相對來說投入較少,而且可替代性比較強,實在被挖走了,也能從行業里及時找來可以替代的。
但是,編劇、商務和藝人統籌,那都是靈河用自己的資源手把手喂出來的,培養一個人,花費不小。錢還是其次,關鍵是項目機會。除了靈河,還有哪個公司可以給編劇提供這么多跟組機會,發底薪讓大家每個月可以安安心心地寫自己的原創劇本,并進行比稿,提供舞臺表演的機會,獲得觀眾反饋,去做進一步修改。
這樣的編劇,雖然是新人,卻是身經百戰歷練出來的新人,對任何平臺和影視公司來說,都是香餑餑,誰都想爭奪。
如果陳寅不自己直接管理或者是公司有一個部門直接管理和服務這批人,而是把他們分散放到各個制作團隊的話,那他們對于公司的歸屬感,肯定會弱于對這個團隊的歸屬感,尤其是那個團隊的老大如果懂得收買人心,回頭一個人走,全部都愿意跟著走——
所以,陳寅現在對于公司的項目,要么是制片人中心制,制片人有了一個好項目,需要找人開發,自己組建團隊,然后從公司里找編劇,公司里沒有合適的就去外面找;要么,就是劇本中心制,因為公司自己的編劇會產出很多的劇本,一旦評估合格,可以推向市場,這個時候,陳寅就會把劇本優先提供給公司的制作團隊,由他們競標,如果沒有團隊給出滿意的制作方案,或者是沒有人愿意做,公司再從外面去找人搭建劇組。
多向的選擇,可以確保核心的創作人長時間地、捆綁式地跟一個制作團隊合作。
而在這種情況下,唯一的、固定的、不變的,就只有靈河這家公司。
-
實際上,陳寅也完全有別的辦法讓這些人離開公司的成本變大。
比如跟還是新人時期的他們簽訂長期合同,十年起步。
但是,因為陳寅摸清楚了陸嚴河的性格,知道他的行事作風,所以,陳寅沒有在公司搞這一套。
說白了,陸嚴河實在是太能賺錢了,所以,金額數字大小對于陸嚴河,真還不是靈河的第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