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嘴上說得漂亮,他是真正地在每一個時候、每一件事上,都充分地身體力行,對公司的生態建設、長遠發展,遠比眼前短期的利益看得重。
因此,他也從來不以短期的利潤收入來考核陳寅和徐天明。
很多時候,或者說,大部分時候,那些同樣看到了生態建設和長遠發展重要性的老板,是既要又要,這些要有,眼前的利潤也得有。
陸嚴河是真的可以不在意,不放在心上。
當然,這也跟靈河前面幾年,基本上都是“無本經營”,經營的就是陸嚴河的影視版權,所以利潤很可觀有關——
基本上,靈河就沒有經歷虧損的階段。
-
陸嚴河是非常樂于見到靈河培養了這么多的創作人才的。
從導演到編劇,從制片人到技術類人才。
靈河現在雖然做的項目全部都還是中小成本項目,可是,制作人員的儲備卻幾乎跟一家一線電影公司相當了。
而能夠在幾年時間之內就積累出這么多的制作人才,是因為靈河的項目開得多。
很多大電影公司,比如龍巖,能做大片,比如《焚火》這樣的片子,一部下來就是上億甚至好幾億的成本,一個劇組幾百個人,浩浩蕩蕩,看著聲勢比靈河這種小作坊大多了。
但是,龍巖一年下來,主控的項目數量甚至都不一定有靈河多。
以今年一年為例,開機拍攝的項目就超過10部,其中光是電影就有7部。雖然其中五六部加起來,制作經費都不超過3000萬人民幣。但是,一個項目就是一些崗位機會,你在一個大組里做攝影助理,做五年,都不一定比在一個小組里做攝影師成長快。
在小組里獨當一面意味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這就是靈河的優勢。
這也是創作者非常在意的一個地方。陸嚴河自己不在乎賺多少,但不是每個人都是陸嚴河,一部戲就是一本萬利的買賣。大部分人都是靠手藝吃飯,一個項目吃不了一輩子。項目多,有活兒,而且每一個活都能給自己履歷描金,讓收入越來越高,又怎么會不讓人心動。
而靈河眼看著項目越開越多。“跳起來”頻道以前一年頂多做4個,現在都是7、8個,翻了倍。
靈河養人。
而隨著業務能力強的技術人員越來越多,就開始形成高原,互相競爭,開始卷業務水平,進入良性循環。
-
直到這個時候,很多影視公司才意識到,做“跳起來”劇場這樣的小項目,可能最后盈利只有一兩百萬,但是,不僅產出和收入穩定,而且能夠“練兵”啊。
很多影視公司,是沒法兒簽很多導演的。因為沒有那么多項目,也沒有那么多制作經費。但是,靈河可以。
甚至,導演你自己有想法,想要做一個投資比較大、靈河不太想投的項目,靈河也不阻止你自己去外面找資源,拉資金,甚至會愿意幫你去推這個項目,只是不冠靈河的名字。
哪怕一開始那么仰賴于陸嚴河這個天才的版權,但靈河卻是一個非常在乎腳踏實地積累經驗的公司。
說到這里,這又回到陳寅本身的性格上來了。
因為他就是一個非常腳踏實地而且性格偏保守的人。
陳梓妍給靈河找來的這兩個高管,確實適合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