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打算自主研發救生鐘。”韓渝從公文包里取出第二份手繪的圖紙,匯報道“這是一種援潛救生的專用
裝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援救失事潛艇艇員并進行集體脫險的救生裝備,也是最早出現的對口救生裝備,相關技術已經很成熟了。”
秦副市長低聲問“用這個鐘怎么救援”
韓渝耐心地解釋道“救生鐘分上、下兩室。上室為救生室,用于控制救生鐘和運載失事潛艇艇員。下室為通道,用于引導救生鐘與潛艇救生平臺對口連接。救生鐘用臍帶式管纜與工作母船上的相應系統相連,并由工作母船吊放入水進行救生監控。
救援時先確定沉艇方位,然后由潛水員攜帶鐘里的鋼索,把它固定在沉艇的救生艙口,再把救生鐘放下,進行援救。使用救生鐘援救失事潛艇艇員時,艇員不需要與海水接觸,也不受海水壓力的影響,在援救過程中,能正常活動和休息。
救生鐘平時配置在救生船上,由于救生鐘本身沒動力,所以在使用過程中需由救生船進行吊放回收。總之,這是現階段最安全也是最理想的救援方法。但到目前為止,救生鐘的最大深降深度只能達多250米,再深救生鐘就無能為力。”
陸書記大概聽明白了,托著下巴問“用救生鐘救援,有沒有成功案例”
“有,1939年5月,美國最先用救生鐘成功地救出了沉沒于大西洋73米處的“斯闊露絲”號潛艇上的33名艇員,其他一些發達國家從七十年代開始都陸續裝備了救生鐘,一直運用到今天。”
“只有一個成功案例”
“陸書記,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現在,全世界各國海軍的潛艇遇難事件加起來大約70多起,導致1000多人葬身魚腹。而援潛救生的專用裝備是從七十年代才開始大量裝備的,并且很多遇難的潛艇失事時距海岸線比較遠,或沉的比較深,就算有救援裝備也沒救援條件。”
“我們國內有救生鐘嗎”
“有,國內早就開始自行研制救生鐘,1989年完成了第一次海上試驗,1990年交付海軍使用,填補中國海軍援潛裝備發展史上的空白。但現在裝備的幾個救生鐘,只解決了有與沒有的問題,不夠先進,也沒經歷過實戰檢驗。”
八十年代研制的裝備,能保證質量就已經很不錯了,先不先進根本談不上。
陸書記反應過來,笑看著韓渝問“這么說有技術基礎,甚至有原型機,只要在原來的基礎上升級完善”
“是的,不過援潛救生光有救生鐘遠遠不夠,還需要相應的母船,需要一支具有援潛救生技能的團隊,甚至需要專業的醫療團隊。”
“說說你的想法。”
“科研這一塊,海軍那邊會跟相關的軍工企業溝通協調,并且會想辦法解決點科研經費。”韓渝捋了捋思路,接著道“救生鐘不但能擁有救援潛艇,一樣可以民用。比如有貨輪在江里或海里傾覆,船員被扣在船里,救生鐘就能發揮作用,又比如應用于海工。”
“你想搞軍民兩用的救生鐘”
“陸書記,我們濱江有江有海,我認為我們需要這樣的裝備。”
韓渝一連深吸了幾口氣,補充道“算上航道局打撈隊,我們濱江三個水下工程施工團隊,加起來有十幾個潛水員。濱江航運學院有一艘實訓船,稍加改裝就能做母船。
我們濱江醫學院的醫療水平和研究能力很高,完全可以開展海洋醫學救援方面的研究。我們濱江海軍預備役防救船大隊本就專業從事艦艇救援的,大隊官兵具有一定海上救援能力和經驗,總之,我相信我們只要有決心搞,肯定能搞起來。”
乍一看,天時地利人和全占了,可搞這樣的項目是要砸錢的
陸書記跟秦副市長對視了一眼,不動聲色問“大概需要投入多少資金”
“陸書記,這我真說不上來,畢竟這不是采購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