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職業分化有一定的好處,好處就是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
分工是工業化流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它讓所有的環節都能高效運作,每個人在自己熟悉和擅長的領域當中肯定能發揮出更高的價值。
可也有一定的壞處。
壞處在于缺乏聯系性,社員們可能某一方面的能力特別突出,在其他方面的短板也會很短。
最終結果就是很難出制作人。
因為制作人是要全盤思考,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有專長同時也要對游戲當中各個環節都有所了解的全面型專才
所以青智源會要求社的員工們除了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當中有所建樹之外,還要多去了解其他人,特別是跟自己關系不大的那些同事們都在做些什么,偶爾也會讓不同領域當中的老員工們來開個小課,給大家介紹和講解自己的工作內容。
在看到okeni的游戲測試工程師招聘廣告的時候,不少年輕人都驚呆了。
“納尼,居然還有這么好的工作”
“不但能玩游戲,而且還能玩游戲掙錢”
“看起來基本上沒有多少要求,主要是喜歡游戲,并且熟悉游戲,我就很適合啊,我都玩過不下百款游戲了。”
“哇塞,這個世界上還有比這個更幸福的職業嗎”
“有吧,不是有什么酒店試睡員,美食評論專員之類的嗎不但能住高級酒店體驗有錢人的生活,吃好吃的美食,而且還能賺錢,這些也很幸福吧”
“但是那些職業的門檻可不低哦。成為美食家的前提是你要真的有一根絕對味覺的舌頭和犀利的文字才行。
根本就沒有社要求的這么簡單好嗎”
“天天玩游戲而且還有錢拿,這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工作嗎更何況是社的游戲哎。
相當于游戲還沒發售,我們就能第一時間玩到了呢,okeni的游戲可是出了名的高質量啊
尤其是在劇情方面,如果能成為測試工程師的話,不就相當于提前知道了腳本內容了嗎”
“呵呵,那也得你能應聘上才行啊”
這個年代當中,游戲qa還沒有能成為一個非常固定且受重視的職業。
雖然很多發行商對游戲質量有高要求,可大多數的游戲開發公司都覺得沒有設立這個崗位的必要,而是通過像之前okeni所采用的內部人員通跑的方式來進行。
最早的qa大概也是在這個年代出現的,只不過不叫qa,很多公司設立的職位是讓1到2個人來以玩家的角度體驗游戲,從而能夠清掃開發者視角上的盲點。
簡單來說,作為游戲制作者,可能本身對游戲非常熟悉而且畢竟是自己開發的游戲,多少有一些情感因素在里面以至于他們判斷上會失真,總是偏向于給自己的游戲打好評。
但真實情況如何很難說,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有小白來進行測試。
然后在后來的發展變化當中,對于這些測試人員的專業性和范圍要求也越來越高,最后演變成了差不多15、20年以后的職業qa。
他們不僅僅要承擔一部分的玩家功能,給策劃提出意見,同時要把控產品質量,進行性能和功能測試,在知識領域和專業水準上其實有著很高的門檻,并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現在青智源把它單獨拎出來進行了職業化。
okeni的招聘廣告一出來,立刻引發了一波競聘熱潮。
玩過游戲的人非常多,畢竟這是游戲之國霓虹。
應聘者投遞的簡歷高達每個星期上萬份。
而滕根孝一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