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首烏需要時間,每步驟都很重要,哪一步出錯了,可能會導致全部藥材全軍覆沒。
縱觀華夏數千年,中醫在華夏的時間長河里占據了很重要的位置,每一種中藥材能被發現并記錄下來,都是經歷過無數次的嘗試,在各種臨床試驗中,一步步地把它完善記載下來。
許黟不敢小瞧這個時代的大夫,在宋朝,就有錢乙,宋慈,楊士瀛等有名的醫學家,他們撰寫的少兒藥證直決洗冤集錄等,許黟都拜讀過。
學中醫不分科,只專長哪一項,出生醫學世家,許黟對脈學、傷寒、兒科、內科和疑難雜癥都有研究學習。
想要在北宋當一名大夫,他是不怕的,就是怕出師不利。
何首烏要制熟,需要三蒸三曬,期間要用黑豆拌均上鍋蒸,蒸好再曬干,干的首烏片再繼續炮制,蒸好,再曬干。
三次之后,等何首烏的顏色變成黝黑發亮,聞著有熟首烏獨特的藥香味,摸著有油脂般的質感,就算是制成了。
春日暖烘烘的,正好合適用來制首烏。
當晚,許黟就點著煤油燈,把曬干表皮水分的何首烏切成片。
次日一早,他背上分類捆好的藥材,讓小黃守家,自個背著竹筐出門。
東街的妙手館是除去鹽亭縣官醫外,最大的醫館。里面出名的就屬陳大夫,此外,還有三個年紀較輕一些的,看著三十多歲的坐堂大夫,另有幾名挑揀藥材的學徒。
許黟要把藥材賣去的,就是這妙手館。聽聞他家還在潼川府其他幾個縣開了分號,里面的大夫都是小有名聲,無一例外,診金都不便宜。
看的病人多,藥材用量就大,他家是縣里收藥材最多的一家醫館。
許黟算是早出門了,哪想到穿過市井,來到妙手館前,看到收藥材處的小門,已經排了六七個穿著短褐的百姓。
大家都是背著筐,提著籃,或是用麻繩捆著,或多或少的,都是十來斤,或是幾斤藥材。
突然看到有個少年郎背著半人高的竹編筐,排隊的人齊齊地側目打量這個格格不入的少年。
看清里面裝有幾十斤的藥材后,紛紛吸氣。
這也太多了吧
不曉得挖了多少天,才能挖到這么多的藥材呢。
連前頭在收藥材的學徒都被一聲聲吸氣吸引,扭過頭往許黟看過來。許黟目不斜視,對著看過來的人,抿嘴點點頭。
看著是個老實的,人群里有人想著,就過來問“你是在哪里挖的怎么能挖到這么多”
可別都是挖的什么野草野菜,錯當成是什么藥材吧。
其他幾個人沒說話,目光卻是沒移開,顯然挺關注的。看來,不管是古今,人都是愛八卦的。
“沒去哪里,縣城外的幾座山都有。”許黟道。
一老伯湊近了竹編筐,他年輕時讀過一本醫書,懂得不少藥材。像他這樣的老經驗,一天下來,頂多挖個十幾斤,這么多年,就沒見哪個散戶一口氣賣這么多的。
本以為會是什么便宜的沒人要的低等藥材,湊近了看,從縫隙里看到了兩三種價貴的中藥材后,眼里對這少年郎的懷疑轉化成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