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么大的公司管一個部門,不容易啊。”行動組長感慨,“我手底下就十幾個人,我都管不過來。”
“您謙虛。”經理笑道,“辦案子可比我們辦公困難多了。”
行動組長又掃視了一眼辦公桌,注意到桌旁放著一個拉桿行李箱,“怎么,您上班還帶著行李呢”
“哦,我定好了今天出差。”經理下意識地看了看表,“中午之前,就得趕到機場。”
外間大辦公室里,心偵技術員逐一檢測了昨晚加班的員工。這些員工當中,無人具有精神能力。
心偵技術員走進了經理辦公室。
“怎么,我也要被檢測嗎”經理看著技術員,“昨天晚上加班的時候,我可一直都是自己一個人待在這間小辦公室里的。”
“不,您也和受害者接觸過。”行動組長直視對方,“其他員工反映,受害者離開公司之前,來跟您請過假。”
“哦對,是有這么回事。”經理抬手拍了拍額頭,“昨天晚上太忙,我都忘了。”
經檢測,這名經理擁有d級精神能力。
“沒有c級以上的異能者啊。”行動組長仿佛很失望地站了起來,和經理握手,“我們的工作完成了,感謝您的配合。耽誤您這么長時間,真是不好意思。”
聽到這話,經理那張如同戴著面具的臉上露出了一絲不易覺察的松懈,“沒關系沒關系,你們也是為了工作嘛。”
就在這時,行動組長陡然拋出了一個與當前狀況毫不相干的問題“您是否追求過xxx”
xxx,是本案中的女受害者。
這個問題中暗藏著陷阱,跳過了“您是否認識xxx”這個初始問題,直接引導對方在“是”與“否”之間作選擇。如果對方未經深思便回答了“是”或“否”,都會暴露對方認識女受害者這一關鍵事實。
經理愣了一秒,斬釘截鐵道“我不認識這個人。”
這個回答避開了第一個陷阱,卻掉進了第二個陷阱。
一般人在突然被問到一個自己不認識的人時,第一反應通常是反問“誰”,或是重復一遍該人的名字,以確認自己有沒有聽錯。
然而,他大腦中的自我審查機制,使他下意識地想要回避女受害者的名字,既不愿提及,也不愿再次聽到。
所以他既沒有重復也沒有反問,而是立刻語氣堅決地予以否認,希望盡快結束這個令他感到危險的話題。
行動組長不給對方喘息的機會,又重復了一遍女受害者的名字,“她拒絕了你的追求,所以你憎恨她,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