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十五張試卷,考的是默寫,也是讀書人的記憶力。
每一張的試卷只有一篇文章的標題,然后就是讓考生將這篇文章的全文給默寫下來。
杜寧看了眼題目,是要默寫中庸的第一篇文章。
中庸的作者是子思,是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乃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也是科舉的考題內容之一,杜寧早有讀過。
心念一動之下,文宮中的中庸翻開,其中的內容呈現在了腦海里面。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杜寧繼續答題。
下午,杜寧默寫完了十五張試卷。
“就算是抄寫,也需要花費許多的時間,這縣試不僅僅考研腦力,也很考研耐心和體力。”
杜寧擦了擦汗水,稍作休息之后,拿起了最后的兩張試卷。
最后這兩張試卷便是經義,乃科舉重中之重,也是無法抄襲的科目,占據了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分數。
經義只有一個題目,卻多了一張白紙,是因為擔心有的考生文章不夠寫,所以額外添加。
文章不在長短,而在其意,在其精。
杜寧看了眼題目,上面寫著“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盡心章句下。
從字面上去理解,大意指的就是百姓是最為重要的,然后是國家,而國君是最為不重要的。
因此,“民貴君輕”成為后世廣泛流傳的名言。
所謂“社稷”,乃是古代帝王和諸侯建國時祭祀的土神和谷神,后來作為國家的代稱。
杜寧心念一動,文宮中的孟子翻到盡心章句下原文。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孟子認為人民最為貴重,其次是國家,君王為輕。
得到百姓認可的人做天子,得到天子認可的人做諸侯,得到諸侯認可的人做大夫。
諸侯危害社稷的時候,就改立諸侯。
祭品豐盛,祭品潔凈,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這便是孟子提出來的思想。
作為一個擁有九年義務教育的人,杜寧深知“民”這個字的含義。
一個“民”字,代表的是集體。
這篇經義,便是要讓考生以自己的文章,圍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來闡述自己的主要觀點。
杜寧想了想了,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
“得民心者得天下。”
這是華夏文明中最為精髓的一句話,可見“民”這個字的重要性,得不到民心認可的君王,他的王位是無法長久的。
杜寧打算以此為破題思路,引經據典闡述經義。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