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制上來說,免疫介導的光子釋放是患者發熱原因的主要假說。而在這個假說下,持續發熱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電子潮影響中的緩慢失平衡過程。”楊偉民對陸沉提出的假說了如指掌,而風濕免疫科的專業背景則讓他對于這些假說的應用得心應手,“如果沒有持續的電子潮影響,這個失平衡過程很有可能被縮短許多。”
“燃燒的過程被縮短許多就成了爆炸。”唐慶隆揉著自己的眉頭說道,“但這說不通啊……她沒有發作過大崩潰,她體內大部分的鋰原子外部電子都還是正常狀態。那氫原子能級跌落釋放出來的紫外線就不會被鋰原子外部電子捕捉……”
“雖然紫外線不會被鋰原子的外部電子捕捉,但那些釋放的光子在傳播過程中是會有損耗的。在輻射區內,我們依靠電子潮補足損耗。但離開了輻射區后,這個損耗就會引發釋能。”穆知然分析道,“電子潮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比預計的更大,以至于稍有變化他們體內的氫原子就爆發性地釋放起了能量……”
唐慶隆有些擔憂地看著穆知然,見多識廣的唐院士被自己學生的假設嚇著了:“那豈不是意味著現在在火星上的所有宇航員都可能是不定時炸彈?”
“唐老師,情況可能比那個更糟。”陸沉搖頭道,“地球大概還有半年時間就要進入到無輻射區了——四十億人口要是都變成炸彈,地球上恐怕只有單細胞生物還能活下來。”
——
旋轉中解體的登陸艙,像是在空中忽然綻放的璀璨煙火。
在正常人主導的設計中,登陸艙當然不存在主動解體的功能。曙光系列登陸艙和救生艙的設計雖然各有不同,但它們都遵循了一個共同規律——沒有自毀或者可能導致自毀的按鈕。
飛船帶自毀按鈕這個設定主要還是方便了那些要展示角色大無畏自我犧牲精神的編劇。實際使用中,無論如何航天器里也不會攜帶足夠炸毀自身的炸藥,并且還把引爆按鈕堂而皇之地放在最顯眼的地方,用最顯眼的紅色標注后又自欺欺人地用個脆弱且不堪一擊地塑料片隔開。
曙光系列不帶自毀,但救生艙本身也能夠充當火星前進基地。
它是帶拓展的。
事實上,為了在確保火星任務時,體積較小的救生艙能夠起到備用前進基地的作用,設計人員專門在救生艙周圍設計出了許多可以活動拓展的部件。這些部件應當在落地后逐漸展開,從而為宇航員們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
而這個機制,成為了鄭燕拯救自己生命的最后嘗試。
利用自己的權限,命令ai強行解開了所有拓展機構鎖扣后,在登陸艙的瘋狂旋轉下,這些拓展機構連帶著其他的重要線路管路、甚至電源艙和氧氣罐一起飛了出去。離心力直接扯碎了鏈接機構,在火星上甩出了一朵巨大的煙花。
質量發生巨大變化后,已經四面漏風的登陸艙終于發生了賈尼別科夫旋轉。旋轉的登陸艙猛然前后調轉,完成了扶正動作。
鄭燕面前的顯示器早就失去了顯示,只有面前的操縱臺還維持著緊急供電。她猛地扭動了一轉動,隨后在旋轉中直接拉開了降落傘的手動拉環。
高速飛出的傘繩足有三百米長,等到傘繩完全放出,并且巨大的降落傘被充氣后完全張開時,救生艙距離地面的高度已經不足五百米了。
更要命的是,降落傘的減速作用正在被快速削弱——高速旋轉的著陸艙就像是個巨大的紡墜,它迅速把降落傘繩擰成了一股。
降落傘繩和救生艙的鏈接處原本應該有一個雙向滑動連接結構,從而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但也不知道是因為剛才的高速旋轉導致了結構變形,還是其他什么原因……雙向滑動的結構并沒有生效,原本張開后有足足六百平米的降落傘正在被迅速彎曲縮小。而救生艙的減速幅度也在快速變小。
距離地面五十米,反沖發動機啟動。四面漏風的救生艙內,緩沖座椅強行啟動,把還在試圖控制降落速度的鄭燕一把扯回座位上方,然后整體以躺姿升起,準備應對沖擊。
鄭燕躺在座椅上,深吸了一口頭盔內早已污濁不堪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