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娘生你四腳落地爬哎,
小小黃牯頭,
黃牯頭跟你娘走哎,
崖啊崖崖嗬,崖崖嗬,
啊嗬啊嗬崖啊崖崖嗬。
“哦,是它娘生它不容易,快快出來跟娘走,是這意思吧”老外嘻笑著說“這讓我想起年前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兒子,你娘喊你回家吃飯了。仙居的鄉士文化真個豐富,百走不厭。”
公盂村不高,海撥七百米,可對于平日里很少爬山的城里人而言,卻是個高強度的活動,更何況本次大家都帶著帳篷,雖說帳篷不重,但怎么著都有十幾斤,背在背上,也是個不小的負擔。
爬過兩個坡,又走過一個小村莊后是一邊竹林,牧笛悠閑地響了起來,幾個放牛娃坐在牛背上結隊而過,一個吹著笛子,另幾個邊用牛鞭打著節拍,邊唱著遠牧牛
繞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饑鳥啄牛背,
令我不得戲垅頭
入陂草多牛散行,
白犢時向蘆中鳴
隔堤吹葉應同伴,
還鼓長鞭三四聲
牛牛食草莫相觸,
官家截爾頭上角
外國友人想起剛出前坑村的時候,溪邊有幾頭牛,牛背上停著幾頭白鷺,在啄食著什么,連呼幾聲妙極了。牛群被他的聲音所驚,幾頭牛抬起頭來,向著他哞哞地高叫了幾聲,揚著牛角,似向他示威。牧童揮鞭向空,啪啪幾聲脆響,似在警告牛兒不可對客人無理。牛兒又低聲地叫了幾聲,拐過了一個山彎后看不見了。
隊伍行進的這么慢,出乎了金華斌的意料。按一般的行程,從前坑到下坪村最多也就二小時,可現在已近下午四點半了,大家還沒走到目的地,金華斌有些崩潰了。摸摸索索地又走了一個半小時,天已開始轉黑,原定晚飯的飯點了,終于來到山岙的池塘處。路口,一個牧童躺在巖石上,臉上蓋著蓑衣在休息,看身形似曾相識。細看了一下,原來是村民柯運山的兒子,幫父親張羅生意,周未不上課,父親派他在路口等著我們呢。
叫醒他后,他懶洋洋地騎上了牛背,揮鞭唱起了牧童。
草鋪橫野六七里,
笛弄晚風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
不脫蓑衣臥月明。
八九歲的孩童,聲音還沒脫奶氣,發音也不準,但另有一種難言的童趣。
即將到目的地了,隊伍的精神被提了起來,一個個昂起了頭。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