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乙道“我的家人就死在另一種妖怪手上,它長得如四腳蛇,但比四腳蛇大了很多,身上有鱗片,嘴唇流著粘液,每爬出一步,地面就震動一下,拿刀砍它,一滑就滑到旁邊,似毫不受力。”說完,混身發抖。
村民丙指著金牛洞底下堅硬的地面道“昨晚上,好幾只怪物被牛角頂得掉到十多丈高的巖底,大部分沒事似的又跳上來攻擊,只一只身體較小的摔死在下面,就這只。”
拓低頭一看,果然有一只似蝎子的怪物死那里,師傅禹略一示意后,爬下懸崖,不一會兒就把它提到洞中。
禹沉默了一會,拿起一塊大石頭,碰碰碰地幾下,把它的殼砸開了,取出里面的肉放在火上烤著,不一會兒,香氣溢滿了山洞。禹拿出其中的一塊肉,準備放到嘴里。拓忙搶過來說“師傅,讓徒兒先試一試是否可食。”說完,塞到嘴里大快朵頤。
精怪的肉非但沒毒并且十分美味。拓把肉一一地分給洞中村民。災荒十余年,人人缺少食物,一嘗到肉味后,剛才的懼怕心理降低了大半。它們是精怪,也是我們的食物禹站到洞口,對村民道“精怪不除,治水難成。一日后,我們殺向它們的老巢雪洞。”
數百村民慷慨激昂地響應著,齊呼聽從大禹號令,伯益見狀,編了首戰歌。
逐宍
嗬嚯嚯,逐宍,逐宍
精怪傷我民
血海仇恨深
更兼阻治水
逆了上天命
嗬嚯嚯,逐宍,逐宍
蝎怪雖可怕
比虎又如何
我肚方正餓
報仇食其肉
嗬嚯嚯,逐宍,逐宍
鋼叉握手中
利斧重十斤
鱷怪皮再厚
砧板肉的命
嗬嚯嚯,逐宍,逐宍
老柯的聲音,低沉而充滿著殺氣。金華斌在文化站工作多年,居然不知有這民歌,這歌把妖魔視為肉,打怪除妖有如打獵捕獸,頗有些樂觀主義的色彩,感到驚奇地問“歌中的逐宍是什么意思,你從那聽來的”
“逐宍就是追逐圍堵野獸啊,獵人圍獵中有好多類似的歌。”老柯咳了幾聲,吐出一口痰道“村里打獵的幾乎人人會唱,后面的故事里還會唱到的。”
仙居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多地少,古代以打獵為生的獵人很多,隨著政府創導環境保護,原先的獵物成為國家保護動物。另外,社會的發展,生活的改善,擇業范圍擴大,獵人的數量銳減,口口相傳的故事與歌也就慢慢失傳了。借著這次機會,好好地挖掘一下獵歌,是件很有意義的事。想到這里,金華斌給老柯遞了一根華子,啪的一聲,用打火機給他點上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