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昭說道“自漢武起,施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乃是大儒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與孔子的先秦儒學,并不相同,甚至是背道而馳。”
“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天人感應,卻是以人神鬼為道的。”
這話如同一道霹靂,將袁熙的視野陡然間擴寬開來,明白了之前很多模模糊糊不能開悟的道理。
皇權的神圣性。
秦始皇雖然統一了天下,卻沒有坐穩天下,雖然其中原因很多,但對于天命這種名義的東西,其實并沒有掌控好。
先秦的儒家,提倡的是以德以道治國,卻對皇帝受命于天并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釋。
于是漢朝建立后,從漢武帝開始,大肆流行讖緯學說,在劉秀時達到頂峰。
讖緯學說借助于將孔子言行歸于天預言,能預知未來之事,從而加入了宗教的神圣性。
董仲舒從中受到啟發,提出天人感應學說。
平心而論,這算是一種妥協的無奈之舉,因為皇帝面有天,無疑多了一道枷鎖。
所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也是在制約皇權,因為按照這個說法,地震、旱澇、蟲災等一切人間的異象,是天給帝王的示警,如果帝王治下平穩,那也會出現所謂的祥瑞。
這天對皇權,和父親對孩子一樣,而且董仲舒本人也做祈雨的工作,活脫脫像古的祭天巫師一樣,讓人恍如回到了商周之感。
很難說董仲舒糅合了多少東西在里面,但可以確定的是,結合漢武帝后來的所作所為,董仲舒這個儒術,和先秦儒家的內核已經完全不同了,加入了許多宗教因素。
道教的正式形成的標志,便是東漢末年天師張道陵創建的五斗米道。
這其中距離董仲舒儒術相隔了幾百年,誕生過程和其中的道理極為相似,借鑒了儒家到儒術的演化,將天意鬼神融合到自身,并結合佛教的傳教模式,于是道教便誕生了。
吳昭一句一句說著儒家,儒術,道教,佛教的因果關系,條理清晰,娓娓道來,連曹憲都聽得驚嘆不已,連連點頭。
吳昭最后說道“正是因為董仲舒天人感應的提出,以及神化孔子,讓儒家變成了儒教,給皇權加了至高無的權威,但也帶了一條無法掙脫的鎖鏈。”
“天永遠在人之,皇帝永遠受命于天,受制與鬼神這天的化身,所以皇權要祭拜鬼神。”
“道教趁虛而入,占據了鬼神的位置,動搖了皇權,這便是黃巾之亂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袁熙聽了,出聲道“這都是蔡中郎所思當真是了不得。”
吳昭臉色微紅“不,這種大逆不道的事情,阿父豈會說的這么直白,其中許多部分,是妾跟隨公子后,自己想出來的。”
“還記得妾和公子初遇時,說過漢制不一定是全對的嗎”
“正是這句話警醒了妾,才讓妾開始思考其中不合理之處,提出了和家父不一樣的想法。”
袁熙心道世事真是奇妙,儒術催生了道教,自己無意間的一句話,卻催生了吳昭新的想法。
他開口道“士族崇儒家,百姓信道家,我要是想要取得民心,須通過道教造勢。”
“北新城民眾的口碑,傳到涿郡,乃至幽州,還是太慢了,而且很容易被謠言歪曲。”
吳昭點頭道“我知道公子想做什么,挖儒家的根基很犯忌諱,但挖道教的墻角,反讓其所用,還是有可能的。”
“從現在開始,散步公子在道教的身份,以訛傳訛,只要持續下去,配合公子的成就,公子便能在道教中占據一席之地。”
“公子好想法,曹孟德也是這么做的,想要和其對抗,只能以毒攻毒。”
袁熙點了點頭,雖然造謠有些不光明,但最開始時,誰不是靠造謠起家的呢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