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照諾言,將來袁熙的命運便和甄宓連在一起,甄家也絕不會因此吃虧。
環氏對此深信不疑,因為袁熙是以袁氏子弟的名義發的毒誓,這便是最大的保證。
袁熙之前也發過毒誓,聽過的人根本不會覺得有什么不對,反而會覺得理所應當。
不同于后世有些人所認為的,覺得小孩子才喜歡發誓,漢朝卻是一個喜歡發誓明志,極為注重誓言的時代。
士族尤其是大族子弟許下的毒誓,是絕對要遵守的,不僅有辱家族名聲,更是對自身的名聲和道德的束縛。
不論是部屬投靠時所說的“誓死效忠主公”,還是主公對部下所說“絕不會負你”這類話,都會被被當真的,如果其后來背叛,必然會被天下唾罵。
所以在這個時代,人們樂于發誓讓別人相信,也樂于用生命捍衛這個誓言。比如關羽,比如諸葛亮。
當然,也有例外,這個時代為了種種目的和原因,最后沒有遵守諾言的,也不乏其人。
比如呂布曾對董卓許諾說“愿誓同父子”,也是一種發誓,后來他殺了董卓,不管董卓好壞,呂布都因此事被士族鄙視。
比如劉備也曾為奪取益州毀諾欺騙了劉璋,終生耿耿于懷,臨死說下勿以惡小而為之的警醒之語。
雖然劉備做的這些事情,在其他梟雄看來,完全不是個事。
此時天下相爭,只要臉皮厚,承諾就像放屁一樣,無足輕重,比如司馬懿的洛水之誓,便是完全打破了士族間的底線。
從此便種下了惡果,造就了司馬氏不得好報的魔咒。
終其兩晉,皇權被削弱到了幾乎和士族平起平坐的地步,皇帝被人鄙視利用,便和當年司馬懿的毀諾不無關系。
但在司馬懿做出這種事情之前,漢末的士族們,心中還是有著值得其用生命捍衛的道德底線,為此涌涌現出了一大批廣為傳頌的忠義人物。
這是一個沒落的時代,也是一個世風日下的時代,這個時代有禮崩樂壞,有陰謀詭計,有屠戮殘殺,也有千里白骨荒野。
但也有那么一群人,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著心中的理想和道義,所以這個風起云涌的時代,才如此被后人推崇歌頌。
袁熙越是深刻了解此世的人們的想法,便越發覺得之前的自己,對于人性,對于尊嚴的認識,是是多么淺薄無知。
當然,袁尚設計陷害甄榮時,也曾對其做過承諾。
正因為士族誓言的特殊,甄榮才會輕易相信袁尚,墮入圈套。
但之后袁尚便受到了反噬,他在高覽生死一事欺騙了甄榮,因此失了信,導致甄家再也不敢相信他。
之后袁熙私下里面的一番操作,將自己和甄家徹底綁定,張氏就是想回頭,也來不及了。
包括有意和甄宓相會被人看到,從而讓謠言流傳,也是計劃的一部分。
張氏心里暗嘆,她也能從中猜出來一些端倪。
袁熙將來要做的事情,很不簡單,所以他才要把甄家切割開來,這反而對甄家是一種保護。
但唯獨甄宓從此之后,榮辱生死,便要完全托付給袁熙了。
眾人如今想通了前因后果后,心中充滿了驚訝,佩服,感嘆,喜悅。
也只有袁熙這樣的人,才能有這種與眾不同的想法,看似是打破了士族間約定俗成的潛規則,偏偏又沒有觸碰到底線,更通過這種奇特的方式,維系了士族間的規矩。
郭嘉和眾人想法更有所不同。
他猜測,袁熙這么做,其實是在架空妻族
作為一方諸侯,不想著尋求妻族作為后盾,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因為當年呂后背靠家族專權之事。
但問題來了,袁熙為什么要考慮劉邦那位置的事情
郭嘉眼里充滿了興奮,夾雜著一絲野心的光芒。
袁尚發現事情徹底超出了他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