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于輔連忙清了清嗓子,將閻柔和自己的來意說明。
袁熙聽了,和田豫相視一眼,心道閻柔鮮于輔和單于塌頓私下不對付,真是意外之喜啊。
真是打瞌睡送來了枕頭,要是三方抱團甚緊,袁熙找不到下手的契機,可能會做出不少讓步,如今卻是省了不少麻煩事。
他開口道“鮮于將軍是漢人,還是鮮卑人”
鮮于輔聽了,苦笑道“要論的話,我祖是漢人。”
鮮于這姓,最早起源于子姓,出自殷商王族后裔箕子支子仲,周武王滅商,封箕子于朝鮮得姓。朝鮮史略中記載“周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國人五千入朝鮮”。
在箕子的庶支兒子中,有個叫子仲的,他的封地在于邑,于是他就將國名“鮮”字和封邑名“于”字合成為“鮮于”復姓,稱鮮于氏,世代相傳至今。
鮮于輔說到這里,話鋒一轉,又道“但也有人說,鮮于家族傳承已不可考,這姓名乃是來自外族。”
魏書中說,鮮于此姓最初并不是鮮卑族姓氏,而是活動于定州、朔州、五原、漁陽一帶的“丁零種姓”,處于漢胡之間,地位尷尬。
鮮于輔說完后,心里有些惴惴不安,他是聽說過傳聞的,這袁家兇虎,貌似對外族很是敵視。
鮮于家雖是幽州大族,但未必沒有外族血統,這點鮮于輔必須要點明,強自隱瞞,反而會被對方懷疑。
袁熙聽了,微笑道“這種爭論,我倒是不是很在乎。”
袁熙心道要是按血統來區分漢族外族,根本就是一筆爛賬。
要以純血統論,只怕漢朝邊境的很多漢人,還不如白登山之圍后,冒頓單于和劉性宗室女和親的后代,劉豹那一支血統純正。
袁熙心想這屬實諷刺,大漢正統繼承人,被自己一刀宰了。
不過袁熙倒是沒有什么心理壓力,在南匈奴將屠刀伸向漢家子民的時候,他們身的血統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不然的話,誰和劉興宗室血統近,就能濫殺,世哪有這樣的道理
皇帝也不行
如今天下諸侯背反漢室,各自割據,確實是明面做了反賊,其實和黃巾軍也沒什么區別。
但始作俑者,卻是失道引起天下大亂的漢靈帝,其在位多年,搜刮民脂民膏,親手將漢室推向深淵,導致了黃巾之亂。
與此同時造反的,還有各地官員士族,自那之后,漢朝其實已經失去了民心向背。
漢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說來如今漢帝劉協的遭遇,只不過是為漢靈帝背鍋而已。
昨天章節數目寫錯,應為263和264,所以今天從265開始,見諒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