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叫孫禮,帶著幾個侍衛騎馬出了門,經過街道時,兩旁的百姓見了,紛紛在道路兩旁跪拜。
許杰被傳首懸城后,袁熙開倉放糧,安撫了城內人心,他在城內的威望也是水漲船高。
袁熙心道也真是湊巧,本來許杰貪之事,真要細究起來,罪不至死,偏偏他那奴仆朱老大,是別人安插的眼線。
朱老大帶著一眾許家奴仆帶走錢老爹,都被街坊鄰居看在眼里,加行兇之情證據確鑿,于是袁熙便將圖謀不軌的帽子順便扣在了許杰頭,讓這個花式作死的人死得其所。
袁熙一路縱馬來到薊城北角,一條小河流過,兩邊坐落著幾十間屋子,屋頂的煙囪冒出滾滾濃煙,鼓風氣囊的聲音此起彼伏,叮叮當當的打鐵聲不絕于耳。
薊城專門劃出了一塊地,建造了幾十座鐵匠鋪,集中了經驗豐富的鐵匠訓練學徒,驗證檢驗不同的煉鐵方法。
袁熙跳下馬,走進中央最大的鐵匠鋪,只見七八個人在鐵砧前揮汗如雨,一手高舉錘子,一手鉗子夾著燒紅的鐵塊,正在一錘錘地敲打著。
春秋到西漢時期,出現了塊煉滲碳鋼和鑄鐵柔化術。
所謂塊煉滲碳鋼,是以綿狀塊煉鐵為原料,再經過熱滲碳,碳由表及里的滲入,然后反復進行鍛打,就形成了滲碳鋼。
用海綿狀的塊煉鐵,或熟鐵采用滲碳的方式來煉鋼,易于實現,成為了我國最早的煉鋼方法,這是生鐵與鋼之間飛躍式的發展。
要說滲碳鋼推動了軍事武器的發展,那么鑄鐵柔化術,便是大大推進了農業器具的應用。
早期的鑄鐵都是高碳低硅的白口鐵,碳在鐵中以碳化鐵的形式存在,質地又脆又硬,使用時很容易崩裂,為了增加韌性,工匠們發明了鑄鐵柔化術,在高溫下將白口鐵胚件進行脫碳處理,或者韌化處理。
也正因這一技術,生鐵農具開始廣泛應用推廣,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水準,而歐洲直到中世紀還沒有鍛造鑄鐵的記錄,耕田用的還是木犁。
生產工具的水平直接決定了生產力,宋朝南方稻谷平均畝產三百五十斤,而同時代的英國混合作物平均畝產才七十多斤,這之間的差別已經是相當大,也是為什么后世說華夏有種田天賦的原因。
這個時候,華夏的煉鋼技術已經是獨占鰲頭,要知道,十七世紀以前,世界絕大部分地區還處在煉鐵技術層面,仍在使用塊煉鐵,除了阿拉伯某些地區,鋼的滲碳技術更是幾乎看不到。
尤其是歐洲地區,煉鋼一般都采取熟鐵低溫冶煉的辦法,鋼鐵不能熔化,鐵和渣不易分離,碳不能迅速滲入,鋼的質量極差。
彼時羅馬被稱為大秦,其主流武器短劍就是塊煉鐵,所以一刺就彎,更別說鍛造長劍了,即使造出來,也毫無實用性,所以其需要進口大量東方鋼鐵制作武器。
而到了西漢時期,華夏煉鋼技術再次出現了劃時代的突破。
炒鋼法。
對鑄鐵件進行脫碳處理,進而將成形鐵板經過脫碳成為成形鋼板,所謂炒鋼,即在冶煉過程中不斷地攪拌,如同炒菜一樣,將液態或半液態生鐵,在鼓風的氧化條件下,使碳、硅、錳氧化,讓其在鋼中的含量降低。
炒鋼多為低碳鋼或熟鋼,也有先把生鐵炒煉成含碳量很低的熟鐵,再用表面滲碳來增碳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