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百姓為了活下去,要么賣身為奴,要么成為流民,要了落草為寇,干脆造反。
當一個朝代盜賊蜂起的時候,必然是朝廷的政策出了問題,這個從文景之治之前便開始的土地難題,困擾了華夏上千年。
之后歷朝歷代,從唐朝再到宋朝,最后到明朝,許多有志向的人,也都在想方設法改革土地政策,想要找出一條更好的路來,但每次改革,無一例外都是遇到了極大地阻力,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這便是幾千年來存在于村鄉之中的最大阻礙。
地主鄉紳。
鄉紳的正式名稱,直到宋朝才出現,但從秦漢的士和紳的概念誕生起,就一直存在了,被稱作“四民之首”,在交通信息不發達,政令不下鄉村的古代,是聯系百姓和朝廷之間的一座重要橋梁。
于是也誕生了北宋時一句有名的話。
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這里面的士大夫,便包括了廟堂之上的重臣大員,以及各層各級的官僚,最后乃至鄉間的地主士紳。
皇帝并不直接面對百姓,而是面對士大夫,再通過士大夫治理百姓,從而治理天下。
這種方式充斥著無奈,是封建社會的局限性造成的,也有不少皇帝嘗試改變,最后發現即使是皇帝的的力量,也無法徹底解決。
這套東西形成定式后,最基層的鄉里村間,變成了最上面無法觸及的地方,雖有亭長伍長,但這種數年輪替的官員,怎么比得上百年家族勢力深厚
所以另外一種角度來說,在華夏大一統的外表下,很多地方可謂是地主豪族控制的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雖然明面尊奉的是朝廷律例,但也僅此而已了。
這種積重難返的陳苛,在皇朝興盛時倒還能維持作用,但在皇朝積弱的時候,變成了極為不安定的因素,尤其是朝代末期,皇權衰敗的時候,對于下層的平民百姓來說,決定他們生死的不是皇帝,而是同一個村里的鄉紳豪族。
問題回到了當初,文景之治為什么國庫會那么充盈
答案是,當時因為土地加速兼并,地主鄉紳和貴族成了惠民政策的受益者,自然在上繳利稅方面肯定非常的積極,不僅不會拖欠,甚至會想法設法多交,讓朝廷延續這種政策,為此他們會變本加厲剝削農民百姓,收取更高的租稅,來支持朝廷。
這便是文景之治,也是很多朝代國庫充盈,下面卻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被迫造反的的真相。
而之后被飽受詬病的漢武帝劉徹,反而是趁著對外用兵的機會,大改之前的國策,逐步分化貴族和豪紳的權利和土地,用中央集權將土地重新流轉到了百姓的手中。
也因為如此,劉徹被出身地主階級的史官抹黑了不少。
在袁熙心中,漢朝只有兩個皇帝讓他佩服。
一是劉邦,二是劉徹,這兩人起碼知道百姓要什么,其他人都差太遠了。
他將這些觀點寫下來,拿給沮授郭嘉等人看時,眾人無不目瞪口呆。
雖然他們都是博學之事,對于漢代的歷史和記載都很熟悉,但還從來沒有人這么赤裸裸地將這層溫情脈脈的外皮撕得如此干凈,露出里面血淋淋的骨肉來。
相較于渾不在乎的郭嘉,沮授澀聲道“使君明公要做什么”
這是沮授第一次從心里佩服袁熙的見識,也是重新開始認識袁熙這個人,他自然知道,袁熙不會無緣無故寫這種東西,自然是準備做些什么事情
袁熙微笑道“還是先生明白。”
“幽州不像中原,沒有那么多地主豪族,而且隨著外族南下,很多大族也會逃去中原。”
“這對我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時機,我想嘗試著做些東西,看看能不能稍微改變這個天下,走出一條新的道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