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熙當前以及今后最大的敵人,自然便是曹操。
后世的人們,都覺得曹操平生最關鍵的官渡之戰中,戰勝了袁紹,其中具有極大的偶然性,將其歸結為運氣使然。
但其實在巨大偶然性背后,卻也埋藏著深層次的必然性。
曹操偷襲烏巢以少擊多,幾日內接連數戰,長途奔襲,竟然還能擊潰在袁紹經驗豐富的大將淳于瓊,本身就說明曹軍從士氣和戰力,并不弱于袁軍。
“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
長途跋涉一天多,還能有余力正面擊敗袁軍,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但問題來了,袁紹軍為什么敗了,單單是因為大意嗎
對于曹操突襲,袁紹軍的應對是以攻對攻,結果張合高覽兩員大將奔襲曹軍大營,相同的距離,面對的還是傳說糧盡的曹軍,卻無法打下來。
然后張合高覽攻打不進曹軍大營,聽說淳于瓊失敗,立刻投降了。
三國志武帝傳乃使張合、高覽攻曹洪。合等聞瓊破,遂來降。紹眾大潰,紹及譚棄軍走,渡河。
這里面隱含的內情,很是耐人尋味,張合高覽是攻擊方,即使打不下曹營,退走是沒問題的,但為什么聽到烏巢失守,淳于瓊被破,就馬上投降了呢
這有可能是他們怕回去被問罪,但考慮到袁紹幾乎沒有處罰過敗軍之將的先例,那另外一種可能便是,張合高覽覺得,烏巢丟了之后,袁軍就沒有希望了。
于是所有的事情指向了一個可能性。
袁紹軍其實糧食也并不充足。
因為后世官渡之戰,是袁紹擊敗公孫瓚后,因為曹操占據司隸的舉動,冀州被迫開戰的,其兩次大戰前后相隔不到半年,所以這場大戰背后的真相,很可能是冀州根本沒有恢復元氣。
以至于袁紹軍籌備的軍糧,根本不如其所宣揚的那么充足,很可能是為了鼓舞己方士氣,故意放出的假消息,以至于烏巢被破后,知道內情的張合高覽喪失了信心,立刻投降。
于是問題回到了最初,為為什么富庶的冀州,還不如連年戰亂的兗州戰爭動員來的充分
答案呼之欲出,對于戰時來說,全民皆兵的的體制,即使更加原始落后,也能最大限制壓榨潛能,從而超過看似更為優越的政體。
先進的生產力,對于落后的生產力,無疑是有優勢的。
但先進的生產關系,卻不一定能壓制落后的生產關系,相反的例子,卻比比皆是。
落后的部落制游牧民族,擊敗了封建制的巔峰農業王朝,曹操的屯田奴隸制,壓制了袁紹士族地主為主的農莊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