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一來,主公不需要養兵,只需要得到對自己忠心的部下就行了,而投靠主公的部下,自然是因為主公許諾的條件,雙方大部分時候,只是基于利益合作。
但這種情況自然也有隱患,主公不能隨意調動兵馬,說明其無法完全掌控部下,而部曲的武器盔甲,乃至糧餉家人,都是身為地主的將領養活,自然也對家主付出比最上面的主公更多的忠心。
這對于小富即安的諸侯來說,也只能睜只眼閉只眼,但志向遠大有野心的主公,便會想辦法消除這些隱患。
最普遍的,就是利用士族之間的矛盾,找個光明正大的借口轄制部下部曲的規模,若再做的明顯些,就是對一些不在怎么聽話的部下直接下手,治罪削地,奪其部曲,后世孫權就是精于此道的佼佼者。
在追求大一統的中原地區,這種現象也是極為普遍,袁紹對付麴義呂布,皆是看到了其私兵勢大的隱患,曹操直接打壓甚至殺死兗州士族,皆是如此,此事無關對錯,只關乎利益。
當然,曹操殺邊讓時政治手腕還不成熟,手段太過極端,目的太過明顯,遠不如袁紹利用冀州士族謀士間的矛盾那么隱蔽,所以激起了強烈反彈,吃了大虧。
后面他想到的解決之道,便是屯田制,收歸多余的土地,加重百姓的稅賦,用多余的財貨收買士族,彼時兗州士族反叛失敗后,也只能接受了曹操的條件,兩邊暫時共存下來。
袁熙則是一早便看到了這個問題,所以他最早打幽州的時候,并怎么依賴當地士族,反而是依靠一些地位不高的小士族,或者是良家子打天下,同時盡可能將土地納為公田養兵。
他敢這么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背靠的本就是勢力龐大的袁氏。
但中原的做法,放到長江以南,又有些行不通了,因為無論荊州所在的江表,還是江淮所在的江左,亦或士族最為頑固的江東,相對于連年戰亂的中原,士家大族已經穩定經營了數百年,勢力早就根深蒂固。
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完全掌握一地極為困難,尤其作為外來戶的主公想要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當地士族的支持。
這也是為什么后世孫權終其一生都在斗士族的原因,孫氏出身太低,沒有幾百年的人脈關系,不采用極端手段,很難壓服當地士族。
當然,孫權的出發點,不過是將孫氏變為最大的士族而已,其志向是比不過曹操劉備的,所以他妥協也最多,但本地士族的頑固程度,也是三國中的首位,能做到孫權這種地步也是相當不易,在這點上,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對其政治手腕還是有很高的評價的。
而劉表的斡旋手段也是數得上號的,其扶持本不是八大家族首位的蒯家蔡家上位,變相壓制了其他家族,穩定了荊州內部。
當初劉表對于繼承人的問題,也不是沒有想過效仿袁紹,讓幾大家族分成兩派,各自支持自己的長子劉琦和次子劉琮,誰最后勝出,誰就能繼承自己的位置。
但袁氏二子如今斗的一地雞毛,讓劉表看到了這種做法隱患實在太大,袁譚袁尚如今已經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劉表還曾寫信勸過袁譚,但對方沒有聽從,而是一意孤行走下去。
所以劉表覺得不能重蹈袁紹的覆轍,于是他思來想去,最后做出了一個決定。
讓次子劉琮上位,并架空長子劉琦,不給他反叛劉琮的能力,從而根除類似袁氏三子各掌一州的爭斗隱患。
之所有如此,是因為劉琮本就是蔡夫人所生,背后已經有數大家族支持,如果自己再扶持長子劉琦,必然會生禍端,劉琮哪一派絕對不會甘心,必生反亂。
而劉表也不敢利用其他士族內斗打壓蔡氏,他現在內斗外患太多,要是幾大家族斗起來,荊州還守得住嗎
在劉表看來,當初比自己勢力強的多的袁紹,通過兩子相爭搞士族內斗,結果翻了車,差點讓袁氏覆滅,這前車之鑒太過可怕了。
于是劉表干脆不給劉琦權力,大不了讓其做個富貴鄉公好了,總比自己強行扶植其上位,但其又沒有能力守住位置,性命都很難保全來得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