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三家尚不知道劉表真實意圖,所以還是在觀望為主,劉表也不著急,靜待三家派人去壽春接洽試探,并同時寫信給袁熙說明情況。
他現在反而沉得住氣了,因為袁熙心里如此表示,已經是表明態度愿意和劉表相談聯手之事,在這種前提下,之前劉表害怕的袁熙和江東聯手攻打荊州之事,發生的幾率已經是不大,所以劉表反而能等得起了。
但劉表知道,壽春的蒯越卻不知道,江東那邊更不知道,所以這兩邊現在都很急。
蒯越急的是袁熙的反應,和自己出發出前所料完全不同,按道理蒯家已經是劉表最親近得力的人了,對面如此態度,是不是表明并不想和自己談
他思來想去,覺得還是要找個突破口,最后蒯越想到了蒯家和諸葛氏的關系,便親自去拜訪諸葛亮,攀親戚的同時,想讓諸葛亮幫忙打通關節。
蒯越如此,江東更是如此。
本來江東被打敗后,很多人頗不服氣,對于和談的事情一直拖拖拉拉,結果聽道劉表派使節去壽春的事情后,才徹底慌了。
江東和劉表害怕的事情也是一樣的,劉表怕袁熙江東聯手,江東也怕袁熙劉表聯手,更何況兩邊這一仗極其慘烈,江東固然死傷慘重,袁熙那邊傷亡也不容小視。
現在江東最害怕的,便是袁熙一怒之下,聯合劉表水軍攻打江東,到時候眾人還真沒有信心抵擋得住
于是孫權緊急召集掾屬商議,很多江東官員雖然覺得面上無光,但還是不得不捏著鼻子承認,江東此時需要一段相當長的穩定期,在此期間不適合大動刀兵,所以第一要務,便是和袁熙趕緊和談。
而且江東如今已經失了先機,怕是袁熙那邊已經準備好了漫天要價,對此孫權也是肉痛地割讓了一部分好處,以充做和袁熙談判的補償。
孫權說到讓出去的好處時,袖子里面的手也在發抖,他心中在想,是不是當初不聽阿母之言出兵,本就是個錯誤
在壽春的袁熙其實也不輕松,他雖然已經和諸葛亮陸遜研究過,經此一戰,江東只要不是腦殘,來年之內應該不會再起戰端,為此江東可能私下要割些肉,袁熙也能借此回一波血。
按照諸葛亮的提議,最好的情況既能和劉表聯手,又能和江東停戰,還能做兩者之間的調停人,這樣袁熙才能獲得最大的利益。
要做到這一點,袁熙這邊倒是不急著收回廬江北岸的城鎮,因為只有這樣,江東才能隨時保留一條攻打荊州江夏的水路。
只要有了這種可能,江東圖謀荊州的意圖便永遠不會消失,也只有這樣,荊州才會時刻保持和袁熙這邊的緊密關系。
袁熙采納了諸葛亮的意見,如今江淮的形勢,變成了小火慢燉的水墨功夫,急也急不來,袁熙也只有耐心等待著,但另外一件事情,卻是讓他和諸葛亮這幾天來都頗費心思。
為了發動下一次針對曹操和袁譚的戰事,袁熙需要籌措相當數量的糧草輜重,這些都需要大量的錢貨。
不同于后世曹家竭澤而漁,導致魏國經濟崩潰,袁熙要找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但這個時代沒有工業基礎,農業的潛力實在有限,能保證治下百姓吃飽飯已經是相當不易,要是想靠糧食賺錢,袁熙和諸葛亮算來算去,也是弊大于利。
所以此路不通,便只能另尋他法,一是發展技術提高生產效率,二就是發展商業促進流通,聚斂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