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就傳九阿哥進去,道“趕上了,跟著吃吧。”
九阿哥之前在御前留過飯,少了拘謹,就謝了恩,在御桌下首坐了。
中午這頓是“晚膳”,比早膳數量少了一半。
九阿哥看了一眼,乏善可陳,就想了撈魚之事。
等到撤了膳桌,他就提及方才對園膳房總管的吩咐。
“兒子也是吃著例菜長大的,左右那就幾樣,真是夠夠的,想著眼下在園子里方便,添些也方便,還不用旁的拋費。”
康熙聽了皺眉,對九阿哥道“這果腹之物,本就是這樣,宮里供應富足,再不停地增加,久而久之,就成了定例,破費更多,往后這風氣就壞了。”
九阿哥之前還真沒想到這個。
不過這上行下效確實是問題。
他想了想,道“那要不然還是原例不動,就比如妃母跟嬪母們每月十只雞鴨,只是在園子里住的時候,可以換成一份魚”
變通一下,也能換個口味。
康熙看著他道“但凡添減,都要思量周全,否則就成了后人的成例,生出多少事來”
九阿哥垂手聽了,道“兒子受教,往后一定思量得更周全些。”
康熙點頭,示意他坐了,沉思了一下,道“毓慶宮官女子李氏,按照貴人等級治喪,這個貴人等級是怎么來”
九阿哥看著康熙,面上帶了糾結。
關于毓慶宮的事情,他是一句話也不想說。
這個“按照貴人等級治喪”,他倒是也曉得此事,毓慶宮的首領太監報到內務府了。
這治喪的物件,還要廣儲庫那邊領用。
康熙見他遲遲不開口,不由皺眉道“有什么不能說”
九阿哥就實話實說道“兒子是不曉得從哪里說起,這是從舊例,毓慶宮的女卷供應,除了妃與官女子之外,中間就是貴人,每日豬肉六斤八兩,鵝半只,雞半只”
康熙的臉色有些難看。
九阿哥覺得自己隱隱地猜到汗阿瑪不喜的緣故了。
豬肉每日六斤八兩,這是后宮嬪主的待遇。
毓慶宮的格格,之前居然是與嬪一個待遇,這個確實叫人不舒坦。
康熙是想到了之前看到的“太子嬪”的折子,終于明白這稱呼是怎么來的了。
李氏在毓慶宮的時候,名為格格,實際上優容太過。
若非如此,也不會生出大逆的念頭。
如今人走了,還有兩個皇孫在,又是太子叫人吩咐的,康熙雖是心里膈應,也不會專門下令削減李氏喪儀。
他看著九阿哥,心中猶豫。
無規矩不成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