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基地準備安裝的也不止這兩部,修械所還訂購了多臺噸級電弧爐,就是大小一噸上下的,主要用于研究和試驗,畢竟研究探索鋼材冶煉工藝,那就得一爐爐的去冶煉試錯,爐小能降低不少研發的成本。
李定橋帶人從南京搭乘一條載客的渡船到了當涂,又轉乘包下的一條烏篷船沿水路去往鐵廠。
雖然鐵廠位置比較偏,但也只是相對于工廠設立選址而言,鐵廠還是具有不錯水陸交通條件的,要是連原料運進產品運出的運輸條件都不具備,那建工廠不是扯澹嘛
工廠所在山谷谷口不遠就有一條水道,是一些從山上流下的溪溝在山外平坦平坦處匯聚,最終流過當涂匯入長江,因為兩側多上好水田,經一代代修繕治理成了水流平緩的通航水道。
不過水道并不算深,也就能通航吃水兩米以內的小船,但現在不行了,近幾十年國內動蕩,并沒有人組織好好修繕過,也就依靠這水道運輸的黃氏組織人簡單維護下,但這幾年鐵廠都快經營不下去,黃家也沒了那份心思,現在水道有些地方已經淤積比較嚴重。
水道一側河堤上有一條挺寬的公路,也是鐵廠在原有基礎拓寬維護而成,路面鋪了一層鐵廠的爐灰爐渣,經年累月下已有厚厚一層,除了草長得多了點,道路狀況還算良好,可直通鐵廠,目前鐵廠工人和貨物進出都是通過公路。
因為靠人力撐船,船走得并不不快,大概過了半小時,船拐過一個水彎,李定橋才看到不遠延伸到水道中的碼頭,據船夫講,那就是鐵廠建設的碼頭。
登上碼頭,面前是一片半圓形的卸貨場,再往外是一圈庫房,半圓邊庫房中間偏右有個缺口,是條直通廠房的寬敞道路,離鐵廠還有一段,但道兩旁并不荒涼,而足長長兩片民房。
這里現在是有居民的,當然建廠前沒有,都是隨廠建成,有人圍繞著鐵廠討生活逐漸出現了這片居民區,畢竟鐵廠不算小,巔峰時幾百名工人呢,更別說那些搬運運輸貨物圍繞鐵廠討生活的人。
當然,以前此處的居民多數還是鐵廠工人和他們的家屬,鐵廠建設時周圍沒有居民區,自然是住宿的,只不過多數人只能住多人宿舍。
只不過工人都是成年人,有對個人私密空間的需要,而不少人有家有室,有了穩定工作,自然想把家人接來照顧。
開始只是在周圍村鎮租房,但鐵廠本就遠遠避開了這些地方,如果一來上下班就很不便,鐵廠最終經過一番考量后,決定在谷外沿道路劃出一些區域給工人自己建房居住。
谷口外到水道邊,很大的一片土地,為避免建廠后出現糾紛,建廠前便已經買下了。
雖然讓工人建房,但給每人的地基都不大,而且地基依舊歸屬鐵廠,如果工人買賣,賣給未建房工人鐵廠不會干涉,如果是已建房或工廠外的人,那就需要鐵廠同意。
不過鐵廠一般不會怎么管,幾十年下來,這里不單有民房,還有做工人生意的攤位、店鋪,可惜大多數地方都閉了,路上也看不到幾個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