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沒什么人了,這里的居民基本靠鐵廠生活,而且多數普通工人都是無產才進廠求一條活路的,很多還不是周邊的人,他們在本地無田無產甚至連房子地基都不是自己的,哪怕有些人家屬在這經營起了店鋪,但店鋪生意也得仰仗著鐵廠。
因廠而生也因廠而哀,鐵廠衰敗下來,這些人也只能離開,到其他地方去討生活。
目前鐵廠工人師傅還剩下百十來人,黃仕新并不甘心鐵廠在自己經營下是這么個結果,所以留下的都是廠中經驗豐富、技藝精湛的老師傅老技工,修械所已經決定將他們與鐵廠一道接收,目前人應該都在廠內。
再沿路往前幾百米,就是碼頭路與河堤路匯合處,再往前幾十米就是谷口,也就是鐵廠正門。
河堤路這邊路內側,也就是靠山一側,是一排工人宿舍,兩層磚瓦木結構房,路外側同樣是一片民居,行人比碼頭路略多。
正對大門的右手邊,也就是順著河堤路直走,兩側同樣有建筑,不過不是民居,算廠區一部分,是后面加建的加工廠房。
李定橋并沒有馬上進廠,而是沿河堤路逛過去,不過也讓一名手下去跟門衛交涉通報一下,因為他到來并沒有提前知會鐵廠。
一來他想私下過來看看這邊的日常情況,二來鐵廠這邊目前還沒有與南京的便捷聯系方式,鐵廠與南京電話無法打通,無線電鐵廠還設立,他也不想麻煩。
河堤路這邊的民居區,比碼頭路的要寬很,有不少岔街岔巷往外擴展出去,那是因為碼頭路民居建的早,當時并沒有規劃預留這些。
河堤路是鐵廠靠經年累月鋪墊爐灰爐渣路況才變好的,鐵廠最開始的交通還是依靠水路進出,所以工人最開始都選擇在碼頭路建房。
但因為沒太多規劃,成了房挨房房擠房,民房后區域不好利用,也沒考慮經營、商業這些,所以等河堤路路況變好、出入通暢后,河堤路側居民區反而發展更好。
不過發展再好也無用,此處終究是因廠而興,如果不是修械所到來,等黃家堅持不住放棄鐵廠,此處也將人去樓空,最終淹沒在歷史長河中。
李定橋將巷巷道道都完全逛了一遍,直到居民區盡頭才折返,在廠門口遇到了黃仕新帶著一堆人出來歡迎。
沒多說什么,李定橋跟這些人客套了一陣,讓黃仕新跟著,其他人打發回車間,讓黃仕新帶自己繼續查看右邊車間和谷內的主廠區。
黃仕新也被修械所引進了,目前暫代第二基地廠長,等基地正式組建完畢應該會扶正,當然,這個廠長并不會是那種大權在握類型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