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畫的慢的嘛。
這就沒的譜了。
和瓦特爾一樣偏向照相形式主義,酷愛畫歐洲城市風光,聊天間讓德威素描老師每每提及時,都會眼現崇拜的偶像法國水彩頂流畫家charesvieneuve,對方就是那種慢工出細活的典型。
人家大師一年到頭也就通過畫廊對外賣個五、六張的樣子。
他在媒體里采訪提到,每一幅畫都非常的耗費精力,有些時候打磨好一幅畫,要畫整整一個季度。
這種話嘛。
能聽一半。
顧為經心中悄悄覺得,采訪應該有點水分,大概是一種控制市場供應數量的噱頭。
一副油畫天天畫,畫的慢能畫個一個月,不奇怪。
然則水彩畫在紙面上其實是種蠻嬌貴的顏料,像是極薄的瓷盞茶杯,漂亮易碎,難打理,沒膏狀的油畫顏料皮實。
油畫在畫室里擺個幾十天一百天,一點問題都沒有。
水彩不細心處理維護,在工作臺上擺上一個月,畫到一半的底層色彩就裂了。
再說。
怎么加厚加重的水彩紙,本質也是紙而不是布,天天往上一層一層的刷水,多貴的紙也受不了。
人家大師說的很可能是仔細構思,幾易其稿,試了很多的畫法,最終擺上畫廊的時間。
而不是真的在一張紙上畫的時間。
畫七八十天不太可能。
一張大些尺寸的水彩畫稿,需要連續畫七、八個小時還是很常見的。
不一定就比用厚涂法所畫的油畫耗時要短。
安德魯懷思幾十分鐘一張的水彩作品,多是那種16開的水彩練習本。
也就是比a4紙再小一些的尺寸。
它是一種信手拈來的繪畫練習和素材積累。
并不適合真的拿去參賽或者展覽。
想想看蒙娜麗莎就知道了。
其實蒙娜麗莎是一幅較為迷你的作品,寬僅有半米。
每年盧浮宮都能接到不少的游客瘋狂吐槽投訴,就因為蒙娜麗莎的尺寸實在太小了。
以盧浮宮所要求和防彈玻璃之間的安全距離。
根本就沒法看的很仔細。
在專門的展廳前排兩個小時隊,然后在小畫框前站三秒鐘,再被后面的游客一頭霧水的給擠出去。
可蒙娜麗莎再小。
達芬奇賣給弗羅倫薩富太太的肖像畫,也要比一張16開的水彩練習本的尺寸大個六、七倍的樣子。
類似魔都雙年展等比較寬容,很有國際范的畫展。
它們原則上對投稿作品的尺寸下限沒有太多限制。
要是參展者對自己有絕對信心,或者對觀眾和評委的視力條件有絕對信心。
你搞個指甲蓋大小短小精悍的“核舟記”當成雕塑門類創作,給組委會投稿也不是不行。
反正讓不讓你投稿是一碼事。
能不能上展,能不能獲獎是另一碼事。
客觀上大尺寸作品相對于小尺寸作品總是更有優勢的。
人們的奇怪基因天性就在喜歡各種各樣的場合比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