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東西方畫家畫畫全部都正在越畫越大,這是世界藝術潮流發展的主流大趨勢。
中國畫自古以來都是按平尺來算價的,越大越值錢。
而拍賣領域最經典的例子。
莫奈的睡蓮系列在給收藏家富豪的宣傳的時候,色調、風格、繪畫時間上的優先級評定都沒有那么高,買家也未懂。
就一個簡單粗暴四海通行的硬標準
“大爺,咱的尺寸越大,價格就越硬,這畫就越好,再加個1000萬唄”
這話也不全是忽悠人掏錢的話術。
畫大畫小都各有難點。
反正畫的越大,繪畫整體氣質就越難以圓潤如一。
繪畫的時間越長,也越容易出問題。
曾經東夏一位胡潤藝術家富豪榜排名前列的大師,他的一幅價值六百萬美元的精品大型寫實油畫,畫了很長時間,快要完成的時候,就被畫室里的學生沒注意,一個運動鞋大腳丫就踩上面了。
能畫一幅很大的問題不出大錯。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評委和觀眾都會多多少少的傾向于給一些印象分。
自然也不能玩的太過分。
不少雙年展就是擔心會有畫家想要出名,鉆這種空子,對投稿作品的尺寸下限沒有要求,反而對上限有要求。
你要想投稿尺寸超過3米x4米的那種超級大畫
不好意思。
不是不讓你投,你得先單獨聯系一下組委會,征得同意和許可才行。
而像是新加坡雙年展,橫濱三年美術展,繪畫門類起步就要求是長寬都在40以上。
這是大量公眾展覽的硬性底線。
低于這個尺寸,即使16x20英寸,這種藝術生挺常見所接觸到的小尺寸油畫,抱歉,畫破天來,人家根本就不要。
而中幅尺寸的水彩。
保險起見。
完全順遂的情況下,留足一個半小時到兩個小時的時間,一次畫完,才是比較妥當的。
強調一次畫完。
也是因為水彩與水墨寫意畫,分別為東西方繪畫領域以水為媒介的代表性畫法。
它們各自所表達的內涵和哲學思想,透視原理,南轅北轍。
但不少底層技法上的東西,也微微有些幾分殊途同歸的相似性。
優秀的水彩,是蠻講究一氣呵成的。
玄學一點的說法是因為,東畫一會兒,西畫一會兒,精氣神就全斷了,像是一條被砍的七零八落的蚯蚓,無法順暢貫通。
七零八落的蚯蚓活不了。
精氣神被斬得七零八落的繪畫作品,失去了生命力和靈動感,同樣也只能落入下乘。
更直白一點的解釋,還是因為水溶性顏料的特性所決定的,除了因為水彩色彩難伺候,畫的舊了干干濕濕容易裂以外。
它每一次顏料的暈染都是獨一無二的,紙面上不同的濕度,不同的顏料搭配和筆觸出軌跡,會形成獨一無二的筆痕。
西方畫家沒有“一氣呵成”這個說法。
德威的教材上有個類似的專業術語,叫做“agictig”。
直譯叫做魔法時機,意思是紙面第一次接觸水面后,足夠濕潤,又沒有干到平光陽光直射時發生反光的時機。
這是讓顏料完美的發揮魔力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