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紀人是個苦差事。
行業內常會有這樣的新聞。
威尼斯雙年展,或者戛納國際影展的主辦方想要邀請某某大牌藝術家參展或擔任評委。
對方的經紀人回復了一系列極為苛刻到根本無法接受的要求,包括主辦方提供期間來往的私人飛機。
話又說回來,其實對藝術節來說,就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無法接受的條件。
條件到底苛刻與否,還是要看人下菜蹀的。
藝術節的規矩往往變來變去。
在真正的超一線大咖赫斯特、卡梅隆這種量級的藝術家面前,參展報名期限,截止日期,展臺位置,評獎形式……這么說吧,只要你別開口就要必須拿個金獅獎這種底線問題,其他的大家全都能商量著按你的意思來。
有些時候,下周開幕,展臺都布置好了,連名單都向媒體公布了,結果有大藝術家臨時想要參展,打個電話,組委會就立刻就笑呵呵的給你開綠燈。
要包私人飛機只能算小事,不算過分,通常基本上也就直接給了。
無法接受還是說明你不夠重要,職業地位不夠高。
比如那位藝術家雖然很有名,很重要。
可還沒有名到組委會要是為了一兩個星期的行程,承擔至少大幾十萬美元的成本開銷,不會感到肉痛的地步。
后來,由組委會的策展人親自飛去面見正在馬其他的海濱休假的藝術家,想要再努力一下。
見面之后,居然發現藝術家本人非常好說話,溫文爾雅,極其謙和。
什么條件都沒開,就過來了。
策展人大感喜悅,原來那些都是經紀人私下提的條件。
消息傳出。
坊間大家盛贊藝術家的品格高潔,然后把經紀人耍大牌,狐假虎威的行為,噴了個狗血淋頭。
事實上。
藝術家是不是真的平易客氣,質樸謙和,對一開始開出的條件一無所知。
不好說。
開始時,偷偷耍大牌的行為又是不是經紀人私自作主。
也不好說。
聚光燈下是一個巨大的名利場,很多人都是明里暗里兩張臉。
也許都是假的。
也許都是真的。
就算是都是真的。
人家經紀人就是干這個工作的。
從他的角度來說,藝術家本人可能只需要來藝術節上參個展,開開party,走走紅毯,在鏡頭面前露出笑容,大家一起做做好朋友就夠了。
經紀人需要考慮的事情就多了。
他面對的是聚光燈照耀不到的閃爍的間隙里,更加陰暗,更加現實殘酷、勾心斗角的那面。
經紀人要考慮組辦方是不是足夠重視自己的雇主,有沒有爭取到所能得到的最好條件。參加本次藝術節的都有那些名人,哪些是咖位比自己雇主大的,有沒有可能雇主得到和對方一樣的待遇。哪些是咖位比自己雇主低的,對方絕對不能騎到自家老板頭上,哪些又是雇主不待見的,雙方會不會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