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楊有著土狗一般的土氣。
可對隨意間瀏覽到的行業新聞,他同樣也有著土狗面對肉包子時無比敏銳的嗅覺。
老楊點開鏈接,直接跳轉到了《柏林時尚周報》的主頁原始新聞。
「亞洲藝術在過去二十年中,成為了帶動藝術市場蓬勃發展的發動機,說到亞洲的美術展,說到亞洲的策展人,就不得不提南條史生和他的新加坡雙年展,采訪中,藝術家崔軒祐先生這般說道,新加坡雙年展是既有本國性又有國際色彩,它既有國際視角,又能從亞洲本地出發……」
「……畫展是懸架在美術界,架設于亞洲和西方間的橋梁。南條史生在前幾屆的雙年展上曾提出了著名的公共設計原則,即“設計美麗,注重歷史和文化的脈絡”,開發多元融合的文化視角,從始至終,都是新加坡雙年展重要的文化使命之一……」
「……00年代,首屆新加坡雙年展的成本耗資便接近千萬,雖然在歷史地理上沒有多少可利用發揮,可有的是整個東南亞大背景和四大種族文化宗教,還有國際色彩,這為獅場提供了文化上可供開發的強大縱深,“多元”是……」
很快,老楊就瀏覽完了整個新聞頁面。
這篇報道本身談不上如何的新奇。
不過是對往屆新加坡藝術展和南條史生的多元化策展視角的回顧,再談了談它所表現出來藝術融合的大趨勢。就是那種媒體內采訪藝術家的普通學術性報道。
一般在大畫展開幕以前,這種文章便會多了起來。
同樣的新聞訪談,效率高一點,業內每周能夠生產上千篇。
老楊讀完一遍,然后……他又認真的讀了一遍。
“有點意思。有點意思。”
他斜著眼看著手機屏幕,對著報道的文章橫著看,豎著看,從字里行間仔細的望過去,嘟囔了一下嘴。
就像是忽然在路邊走過,嗅到了一坨味道變質的肉包子的土狗,繞回來,在那里轉著圈兒的呲牙。
巧合么?
狗屁。
老楊不光藝術嗅覺敏銳,而且,他的記憶力好。
是極好極好。
好到一生連見過大牛人無數的曹老都要高看一眼。
畢竟,他可是為了在追妹子時裝逼,學生時代花了兩天一夜,就幾乎背下濟慈英文全集的神人。
曹老都點評說,單論記性,古人所說的三國時期的王粲,號稱“一見便能誦憶”便也不過就是如此了。
老楊清晰記得他昨天同一時間,看到過另外一個報道,是關于崔軒祐的老婆雷奧妮在柏林大學講關于多元化藝術審美講座的。
如果沒搞錯的話。
幾天之前。
準確的說,上周四的時候,老楊還掃到了一篇關于他們兒子崔小明這位藝術新星的聚焦報道。
就算都是德國本地人,這密度可有點大了。
一次可以說是偶然。
兩次可以說是巧合。
三次嘛……
老楊能混到今天的地步,靠的就是他對各種藝術動向的敏銳觀察力。
楊德康喜歡叫它“殺手本能”,覺得自己就仿佛是西部片里又酷又拽的帥牛仔,嘿哈之間,抬手便洞穿了大家油膩微笑下的小心思。
“嘿,我倒要看看,你這老小子在這里賣的是什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