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么做么?”顧為經有些驚訝。
“當然,如果想要成行,和雙方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提前溝通,我想至少音樂劇《貓》的版權方和簡·阿諾的插畫工作室那邊,肯定沒有任何攔著我們的理由。新加坡在計劃里,本來就是音樂劇世界巡演的亞洲第一站,如果您的相關畫作能在獅城雙年展上大放異彩的話,那么他們肯定樂見其成。”
“樂見其成……”
樹懶先生頓了頓,重復說道:“……更準確的形容,他們會對此求之不得。”
市場研究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在于目標客戶的相似性。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比如貓咪罐頭的消費者通常也是貓咪驅蟲滴劑的消費者,它們的客戶人群往往是同一批。
這兩種商品的目標客戶相似性就很高。
所以超市會把它們放在同一個貨架分區。
但汽車合成機油的消費者和嬰兒爽身粉的消費者,從樣本統計學上來說,就沒有太大的關聯。
因此在汽車維修店里打嬰兒爽身粉的廣告,通常便不會有什么格外顯著的效果。
伊蓮娜小姐很清楚。
《油畫》做過類似的統計。
會買門票看音樂劇的目標群體與會買門票看藝術雙年展的目標群體。
二者的客戶畫像是高度重合的。
他們消費主力都是典型的有一定閑錢和時間的城市中產。
“夠優雅”、“有格調”、“適合打卡發照片墻或者朋友圈”、“高級不俗氣的清新約會場所”、“不油膩”……這些特質標簽仿佛是夏日原野上漂浮的燭光一般,吸引著文藝青年們趨之若鶩,似逐光的飛蛾。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
當一個人基礎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求都能得到滿足以后。
便會開始尋找歸屬感,
他們需要被愛與愛人。
需要被尊重,需要認知和審美需求,乃至需要不斷追求自我,直到達成“超我”層次的價值實現。
藝術展和劇院都是這種讓一個人在某個相似的群體里,找到歸屬感,滿足認知和審美需求的地點所在。
這兩種行業從誕生的那一刻,便帶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啟蒙運動時期,巴黎劇院和巴黎繪畫沙龍的客人都是全歐洲的貴族名流。
而到如今。
當音樂劇背后的運營公司在判斷一座城市適不適合做舉行巡演,有沒有合適的落地土壤,項目會不會冷場或虧本時。
往往要遵從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行業金標準——此地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有沒有超過一萬美元的大關。
以gdp來評價一個地方有沒有足夠的藝術土壤,難免會帶有太強的功利性和難掩的銅臭氣。
幾乎所有的百老匯音樂劇,導演都在試圖傳達著追求個性與平等,追求自由,追求愛情,弘揚視金錢于糞土的理念價值觀。
落魄詩人,貧窮的藝術家,勇于尋找自我的少女和寡婦。
一貧如洗的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