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在泰國留學學舞蹈時,格樂大學的舞蹈團就排練過貓,我媽媽演過里面的巴露瑞娜。”
蔻蔻說道。
顧為經想了一下。
巴露瑞娜是《貓》里的一只無憂無慮的少女貓。
它就是那種西方音樂劇里永遠不會缺席的跳起舞來,胸前一陣劇烈搖晃的“荷爾蒙擔當”的性感大妞兒角色。
可以說這種角色俗氣。
但如今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那些風光無限的大小劇場。
早年間,倒有超過半數,全部都是靠類似這些性感無敵的女舞娘和波濤翻滾的舞蹈起家的。
講句老實話。
社會大眾的印象里,絕大多數人總認為去看歌劇、音樂劇、舞臺劇是非常高雅的事情,這是加了外來和尚好念經的主觀濾鏡。
從歷史起源來講,唱音樂劇的和唱二人轉的,未必真會有什么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的雅俗之分。
多數時候,歐洲人走進劇院。
尤其被工作完全榨干的普通人,再走進那些經驗狀況不佳,在破產邊緣搖擺的草創期的劇院,坐在吱吱響的織布發黃的座椅上的時。
真沒有多少人是奔著看一出震撼人心的《哈姆雷特》或者感人肺腑的大師級《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期待去的。
他們想要的只是忙碌的工作后,片刻的精神放松。
甚至包括早年間沙俄時代的古典芭蕾,它的舞臺動作也多少是和身體欲望綁定在一起的。
這些角色類型算得上是舞臺劇的光榮歷史傳統。
至少從在小舞臺里賣票的號召力來說,莎士比亞、雨果沒準連上蕭伯納一起加起來,都比不上青春閃耀的性感女舞娘的一根頭發絲。
在音樂劇《貓》里。
根據版本設計不同,巴露瑞娜的角色也不同,但她經常會由美艷漂亮,舞跳的好,但現場經驗稍顯不足的女演員扮演。
她算是一個重要配角。
臺詞稍微要比巴斯托福和珍尼點點少一點。
這次新巡演的《貓》更加強調全年齡段,合家歡的特質,“性感”元素就像是一只可有可無的花瓶。
尤其是在一些社會風氣相對較為保守的國家演出的時候。
所以巴露瑞娜并不在甲方設計合同里所要求必須要完成的七只貓的名單之中。
它和魔術貓、勇士貓、海盜貓這些貓一樣,都是想畫隨便畫的角色。
蔻蔻把腦后用來扎頭發的小蝴蝶長橡膠圈結取下來。
貓的耳朵神經豐富而敏感。
橡皮筋扎上去,可能會感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