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所有音樂劇《貓》里的角色都設計好讓人滿意的小樣之后。
顧為經便開始著手,為倫敦西區的舞臺音樂劇的演藝公司和新加坡畫展,交出最后的終稿作品。
樹懶先生在前期討論的時候告訴過他。
狂亂而繁復的美學設計,充滿各種復雜線條的扭曲肢體動作,對于畫展而言,是一種通過非客觀,非理性的畫面語言,來表達創作者內心激昂情感的創作方式。
仿佛是月光下,鋼琴家如雨如瀑的狂舞。
但在商業設計的時候,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千萬個元素天崩地裂般,沒有主次的從畫面上傾泄而下。
而是對一兩個元素的極致的凝練與精確的發揚。
顧為經手里的素描練習本上,每一只貓咪小樣的身影上,都附著著這樣一兩種這樣的特質。
族長貓的老,胖子貓的圓,神秘貓的牛氣,魅力貓的美麗……
這些特質在素描小樣之上已經顯露了出來。
卻還稍顯不夠精煉。
它是晚春的飄落的玫瑰花葉,是金秋時間綴在枝頭的葡萄的芬芳。
對于lv.5級別的素描水平來說,能用線條勾勒出這種朦朧的、蓬松的質感已經很好很好了。
顧為經卻希望讓這種“特質”更上一層樓,達到那種絕對的凝實,絕對的堅固,沁潤人心,安如磐石的美感——
讓它們仿佛來自真實世界,擁有可供觸摸,可供擁抱,甚至是可供呼吸的終極感觸。
如今的素描小樣上的貓,它們是活在了顧為經的心中。卻還不足以在觀眾們看到這些畫稿的瞬間,就讓它們也跑到觀眾的心中,變成了一只或胖或圓,或老或小,或神秘或可愛,能抱在懷里“吸”的小萌貓。
此處便是系統面板上“真實世界”這項水彩技能,能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
它能讓顧為經那些素描小樣上,創作出的每一處特征細化、深化。
筆觸包裹著小樣上的“關鍵特質”,不斷的向內擠壓,向內凝結。
由松散的云凝固成了雨,又由雨結成了堅硬的冰。
最終。
顧為經的設想里,交給新加坡雙年展組委會的作品和他在老教堂的院子里打出的小樣之間的差別。
就像是由一串串葡萄,在陳年的橡木筒里發酵,將所有的色素、單寧、風味物質與果香有層次的疊加在一起,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的沉釀過后,所形成的一杯氣味分明,結構立體的透亮酒漿。
或者反過來,由千百片玫瑰花的花葉,不斷的蒸餾、壓榨、靜置、過濾之后,拋去了所有的色素和雜質,所有不必要存在的點綴,最終只剩了一滴層層萃取之后,透明如水,卻又黏稠如膏的精油。
它沒有了植物原本的色澤,拆碎了玫瑰和葡萄的形狀。
失去了花葉、根莖或者果實,卻又在小小的一滴液滴中,承載了千百朵花葉,千百顆果實所蘊含的最精華的“概念”。
葡萄和葡萄酒。
玫瑰和玫瑰油。
兩種東西同源同種,卻又天差地別,處處不同。
因此。
顧為經并不擔心,他身邊的人能從筆法、色彩搭配或者貓咪的樣子中,發現他與“偵探貓”這個身份之間的關聯。
差的太遠了。
繪畫的層次截然不同,最后作品呈現出來效果,就是青澀的總角稚童,和眉眼完全展開,風華正茂的二八佳人之間的差別。
舉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