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到黑。
從暗到明。
強烈的色彩對比度讓觀眾的眼睛也不由自主的跟著一同收縮調整著焦距,畫面的主角的臉就這么隱藏在濃墨似的夜色和金粉鋪成的透亮光線之中……仿佛籠罩著一層由光與霧構成的面紗。
《蒙娜麗莎》是藝術領域各種都市傳說最多最雜的一幅畫,人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討論著這幅盧浮宮的鎮館之寶。
討論著她的身份,她的微笑,她的神秘。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游客眼中,也有一千個不同的蒙娜麗莎。
人們總是說,不同的人站在盧浮宮展廳的不同的角度去看,都能看到蒙娜麗莎正在用她的眼睛盯著你看,對你微笑。
而這幅畫,也帶著相似的神秘感。
創作者非常細致的用畫筆表現了人物的身體的整體姿態,卻讓他的面部五官隱藏在了光暗交界之中,透過那些光暗交界的迷霧,只能看到畫家特意留下了幾縷精妙的側寫線條。
這個眉毛彎曲的角度,是在微微的挑眉么,還是在皺眉?
他是在思考,在驚訝,還是因為發現了什么事情,在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他的嘴唇有一點點的薄,嘴角的邊緣顏色微微發白,這是因為光線照射的角度的緣故,還是畫中的人,正在抿著嘴?
他感到緊張么?
他又是為什么而感覺到緊張?
創作者明顯對人體的肌肉解剖結構有著很高水平的認識,原本舒展而自然的身體姿態,搭配上對男人面部神采不同的猜想和推測,又似乎能夠解讀出多種多樣的身體語言。
他是在放松的等待著訪客的登門,還是是在安靜的思考人生?
如果是后者的話。
他這種寧靜的感覺,是一種閑適的恬淡,還是一種盡人事聽天命的坦然,亦或只是沉郁苦痛之后的麻木?
甚至畫面中的人的年齡,觀眾一時間也無法確定清楚。
他的頭發也因為陽光的照射,而變得黑白斑駁,有一瞬間,人們會覺得坐在那里的,他已經是一個疲倦的老人了,他會就這么輕輕的嘆一聲,頭輕輕枕著扶手椅的靠背,就這么睡了過去,一夢不醒。
可是下一瞬間,你又覺得椅子上的那還只是一個孩子,一個擁有著老年人的沉穩,老年人的寧靜的孩子,光暈灑在他的眉眼上,濃墨似的黑發正熨貼的伏在他的額上,他正溫和的看著你,會保持這個姿勢,一直坐到地久天長。
看整幅畫的主角,就像是看一枚老式的萬花鏡。
透過光,透過幾枚磨的透亮的水晶片去看深處的彩紙屑,你輕輕轉,彩紙就會發出不同的炫光。
所以。
你永遠也捉不住他。
不光是畫面的主角,整幅作品的遠景,也被布置的極為考究,畫面的主角似是坐在和此間差不多的畫室中,畫面的墻壁之上,也掛著樣式不同的油畫。
畫中之畫。
畫中之畫類似鏡子、水面、光線,是油畫作品中一個很大的難點。
后者考量的是一位創作者通過作品中的光潔小平面,對畫面內部空間的折疊側寫能力。而畫中之畫,則考量的是創作者,通過作品中的復雜小平面,對復雜情感的折疊側寫能力。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