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這段時間里,你無法給人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你就會被非常無情的拋到腦后。
別說好的作品要多用心品味云云。
畫展不是電影節。
電影節放映廳每場的大門一關,觀眾想潤都潤不掉,尤其是比較熱門的場次,出于禮貌,亦或單純對自己奮力搶票、抽簽的尊重。
觀眾就算無聊到在座椅上睡覺,或瞅了半個小時,連主角是誰都沒明白,也不太會中途離場。
而畫展上作品太多了。
作品不吸引人,觀眾就會看下一幅。
15秒看上去很少,也確實很少,可比那些犄角旮旯的展位也許5秒鐘的關注都搶不到的作品來說。
它們已經是幸運兒了。
再抱怨就不禮貌了。
座談會、講座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首先。
在會場里,對著滿座的藝術愛好者、來賓、同行甚至是知名畫家侃侃而談,會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它終歸是很露臉的事情。
其次。
在這種場合,嘉賓會有整整一個小時,兩個小時,甚至是三個小時的時間,陳述自己的藝術理念與創作心得。
一整段時間都是屬于他一個人的。
沒有同行能與他競爭。
他可以完完全全的解釋自己想傳達給觀眾的心靈感受與情感體驗,做一場徹徹底底的藝術分析,掰開揉碎的引導觀眾去看懂自己的作品。
若是這么長的時間,他都打動不了觀眾,那就完全不是時間的問題了。
兩個小時做不到的事情,兩年也未必能行。
要不然對方不是他的菜,要不然他不是對方的菜。
無論是哪種情況,他的作品對對方而言,就都是一幅失敗的作品。
要是再功利一點。
有些人也許不在乎他們的作品普通人能不能看懂。
不過,既然是來參加畫展的,他們總歸是要在乎自己的作品評委能不能看懂的。
這種組委會官方所舉辦的座談會與講座。
評委們基本上都會來看看,捧捧場。
這哪里是一次藝術講座啊!
站在參賽畫家的角度上,這分明是給他自由發揮的舞臺,讓他去陳述——“老子怎么這么牛皮,為啥這獎就該是老子的!快點投票哈。”
是的,藝術節組委會是會提供藝術家酒會這樣的場合,讓畫家們去彼此交際,讓他們能夠在大評委和大闊佬面前展示自己。
不過。
官方酒會上,到處都是妖艷賤貨去與你競爭。
類似安娜這樣既是大評委,又是大闊佬的存在,普通的小畫家想跑過去打聲招呼,讓對方朝你淺淺的點下頭,可能都得他的經紀人或者他簽約的畫廊足夠牛皮,在前面分開人群才行。
別說沒人在意的小畫家了。
就算唐寧、酒井一成這個級別的大畫家,在酒宴上,頂多頂多也就是有能和安娜說上個幾分鐘的話的資格而已。
不好意思,累計成交作品價一億美元所帶來的聊天體驗卡,有效期就這么長。
剩下的時間。
你想繼續和人家說話,得人家愿意去和你說話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