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很為他們的“武吉知馬山”而感到驕傲。
而cdx畫廊投其所好,它們這屆雙年展所主打的作品,就叫做《bukittiah》——“武吉知馬”。
cdx畫廊在雙年展的正中央,擁有一個專屬的展臺。
它們的展臺基座的造型就和其他展臺不一樣,是一座山丘的模型,高163.6厘米。
一米半。
正好和武吉知馬山163.6米的高度相當。
用山峰的復雜模型來當作展品的基座,處理不好會出現喧賓奪主的問題。
展品基座往往只需要做好“承載藝術品”的本質工作就好了。
經過額外的特殊設計。
搭配得當的話,固然是錦上添花的好事。
可要是過于繁復華麗,便可能過多的搶奪觀眾的視線,和上面的作品打架。
好比插花師用一座非常非常精美,有著復雜的鏤空丶雕刻,鑲金嵌玉的花瓶去做插花藝術,未必就比用一支普通的素色細頸瓶更合適。
稍有一點不甚。
觀眾的視線全都被吸引到花瓶上,而非花瓶所承載的藝術品上,藝術家的努力就白白的被浪費了。
花花綠綠的山峰模型,那些山體上遍布的雨林和湖泊,稍微制作的不精美一些,就很像售樓處大廳所擺放的銷售模型。
顯得俗氣。
不光無法凸顯上面擺放著的藝術品,還會把畫家繪制的作品本身顏色,襯托的宛如農村大集。
注意——
農村大集般的配色未必是一個貶義詞,它會顯得很有鄉土味,有煙火氣,甚至會顯得“反差”潮。
顏色沒有天然的好與壞。
只有合適與不合適。
就像吹嗩吶的并不是就要比彈鋼琴的顯得下里巴人……但……如果在巴赫的宗教交響樂中,定音鼓剛敲完,提琴手放下琴弓,忽然響起了嘀嘀嘀的嗩吶聲,總會讓人覺得有點奇怪。
除非“怪”這個點,就是藝術家們想要表達的美術元素之一。
否則。
無論概念有多麼繁復,審美哲學有多麼高大上,讓觀眾覺得奇怪的設計,都是不好的設計。
什麼又是好的設計的標準呢?
安娜是專程為了看偵探貓來到濱海藝術中心的。但她依然要說,身前cdx畫廊的展臺,便是標準的好設計。
基座整體制作時,用了金屬鑄造雕刻的工藝。
沒有任何花花綠綠的雜亂顏色。
準確的說。
它根本就沒有被噴涂任何顏色。
它通體只呈現銀白的金屬原色。
這坐山丘展臺,應該是用模具開模,用融化的錫水澆筑出山勢大體上的走向和起伏,再由雕刻家手工雕刻出精細的紋理和陰影。
它是一座錫山。
因為歷史上盛產輝銻錫鉛礦,武吉知馬山的馬來語原名叫“bukittiah”,其中“bukit”在馬來文里的意思是“錫制品”,而“tiah”的意思是“山丘”。
這兩個詞匯所組合起來。
它的名字正正好好,便是“錫山”。
旁邊cdx畫廊的銘牌上顯示,展臺基座是由畫廊和一家位于加拿大的化工廠合作,包含有從16000只回收的可口可樂鋁制易拉罐的錫制鍍層上,所提煉到的錫粉。
別的不說。
僅僅這座展臺本身,就能算的上一件頗為精巧的裝置藝術品了。
展臺基座上,東西南北四個面,一共只有四幅不同的作品。
西側靠山頂的位置,擺放著一只由海鑼丶木料和賽璐璐制作出的小雕塑,它名為《海與塵世的愉悅》,看銘牌介紹,表達了藝術家對于大地和海洋關系的思索,以及她對海平面上漲對未來人來生活方式影響的憂慮。
南北兩側的山勢上,能被用來以合適觀眾觀察的角度,放置藝術品的空間較小,分別陳列了一幅水平不錯的色點畫,以及波普主義的油畫。
而山體的正面——武吉知馬山正東側的山體約三分之一高度的位置上,有像墻面一樣幾乎垂直地面直通山底的懸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