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家說,這是千萬年前,巖層呈現垂直節理發育,山體劇烈抬升所形成的懸崖。
不管懸崖是怎麼形成的。
這種垂直的大平面,便是懸掛繪畫作品最佳的天然位置。
那幅同樣也叫做《bukittiah》的油畫作品,牢牢的占據了人們視線的中央。
臺下承載作品的展臺,它幾乎完美的用雕刻復現出了武吉知馬山山體的起伏與構形,卻沒有任何顏色。
而這幅油畫。
它完全抽離了山體的顏色,卻沒有山的構型。
是的。
這幅油畫名字叫《武吉知馬》,它卻不是山體風景畫,它是人物畫。
雨林的綠色丶湖水的藍色丶礁石苦艾酒般的色彩以及那些采礦業機器過去所留下的如傷口般礦坑的空蕩蒼白……
這些色彩彼此組合。
最后在畫布上形成了抱著膝蓋的女人的剪影。
畫面很簡單,和范多恩那種被安娜評價為“為一團亂麻”的筆觸表達不同,它還是帶給了伊蓮娜小姐一些“視覺通感”。
畫面上的女人完全浸泡在武吉知馬山的氣質之中。
瀑布與叢林。
帶著潮氣的棕櫚葉。
劃船的游人。
岸邊的情侶。
種種感覺與想像,一一在畫面上浮現。
“……這幅畫對于人體結構的表達有所缺憾,縱然是抽象主義或者藝術的解構主義,亦非是給予缺少對人體描繪能力的畫家的『避風港』……如果是那樣,那麼畫家只需要把每個人都畫的像是e.t外星人就好了……線條表達能力也不好,去看看杰克遜·波洛克的畫吧,它告訴我們,既使純粹由抽離線條構成的藝術作品,也可以表現的流暢丶優雅丶如瀑布般飛流直下,又如陽光一般熠熠生輝。而它的線條,仿佛由煙垢扭曲成的……”
安娜看到這幅畫的時候。
她腦海里連評論文章應該怎麼寫都想好了。
在一通標準的安娜式銳評之后,伊蓮娜還是會筆鋒一轉,給予一個相當高的評價。
“誠然。”
“這幅畫不是一幅完美的作品,創作者那些對于自然的幻想與野心,并沒有完全實現,但它依然是一幅不錯的作品。yovan先生在這幅作品中,為他對自然,對色彩的解讀巧妙的找到了用武之地。”
“他的線條無法讓我想到杰克遜·波洛克,但他的色彩運用,讓我想到了晚年的馬蒂斯,我并不是指他照抄了馬蒂斯的顏色風格,而是這種對于色彩的馴服與駕馭……”
伊蓮娜小姐望著著cdx特別展臺邊的解說銘牌。
《bukittiah》的創作者,名叫yovanph,旁邊畫廊還配了照片,那是個皮膚略微有一點點黝黑的亞裔中年人。
竟然是少見的馬爾地夫出身的藝術家,不過已經在新加坡定居了多年。
看介紹。
yovanph不僅是位油畫家,還曾專門去東夏的江滬一帶,學習過錫雕的技藝。
這座造型仿造武吉知馬山的錫制的部分設計與雕刻,便是出自于他自己的手筆。
“我能看到藝術家在完成這幅作品時,所面對的困難和付出的決心。作品所施放出的那種自然的輕快感,正像cdx畫廊的銘牌上對這幅畫所表達的理念做出的闡釋解讀——”
安娜輕聲念著銘牌上的文字:“站在武吉知馬的山巔,感受著自然與城市,人與土地之間喧囂碰撞。”
“這個宣傳語為了點題而點題的意味太濃,而且寫的像是四周的旅游公司的推銷療養服務的宣傳語。但我依然要說,這幅畫配的上它。”
“就算這是為了參展而參展的命題作文,這依然是一篇,優秀的命題作品。”
評論專欄的結尾,就這麼寫吧?
伊蓮娜小姐在心中打好了草稿。
cdx不愧是被媒體評選為近五年來,風頭最勁的新興畫廊,它們主推的沖獎作品,還是相當討評委團喜歡的。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