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的是術,而非道(tao)。”
崔小明用余光留意到了四周外國游客臉上迷惑的表情,知道除非是專門研究東方藝術的學者或者有漢學背景的人,很難快速的靈魂“道”這個字眼所稱贊的含義。
他心中藝術家之間的辯論要有格調,未必要讓普通人能聽的懂。
然則。
崔小明還是很想讓四周的游客明白,他的藝術理念,要遠遠比顧為經的藝術理念,更加先進。
至少要讓他們明白,自己有多厲害的。
說到底。
昨天晚上宴會上發生的事情,深深的刺傷了崔小明的自尊心。
他不清楚顧為經到底用了什么樣的手段,博取了伊蓮娜小姐的關注,又是否真的討得了對方的歡心。
但他希望。
如果今天他和顧為經之間的爭辯,能夠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流傳進《油畫》經理的耳中,能讓對方醒悟,顧為經不過只是一個邯鄲學步的畫風模仿者。
他崔小明才是兩人之間,在這條藝術道路上走的更遠,志向更高,更配得上她的青睞的那個。
人和人之間,就怕對比。
他的氣勢壓不過伊蓮娜小姐,被人家一個手勢的晾在那里,不知如何下場。
他的氣勢還壓不過對面這個比他還要年輕,從窮鄉僻壤里出來的顧為經了?
轉而之間,他用了一種更加沒有文化隔閡的形容方式,看似是在和顧為經對話,卻是在把自己話里的含義,講給四周拍視頻的鏡頭聽。
“你說的是筆觸的表象,而非‘how’、‘why’、‘way’或者‘doctre(教義,學說)’。”
顧為經沒有回話。
他的眼神落在《水鄉人家》之上,還是那幅不與人爭辯的溫溫和和的態度。
崔小明此刻還在笑。
他笑的感覺卻變了。
從剛剛那種謙恭的態度,在鏡頭之前,轉向了一種前輩大哥式指點江山的自信微笑。
“這同樣就是為經你的那幅《陽光下的好運孤兒院》的問題,過于的側重技法,而忽視風格。”
“風格是承載畫筆的靈魂。白色的墻,綠色的柳,黑色的房頂,蜿蜒的小橋,這些只是很直白的理解。畫面上的色彩什么的,也僅是附著在風格之上的附屬品。”
“這幅畫里,我看到了黑白灰、紅黃綠、點線面。”
崔小明開口。
“黑白灰、紅黃綠。只是表征。”
“這種國畫和西洋之間,點線面的結合,才是融合畫的精髓,才是‘how’、‘why’、或者‘doctre’。”
崔小明自己的作品風格,就是傾向于這種點線面風格的。
因此。
從這個角度來說。
他的畫確實要比顧為經的畫更加近似于身前的這幅《水鄉人家》的呈現形式。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