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發自媒體?
再好不過。
他是擅于借勢的高手。
在高手手里,飛花落葉皆可為劍。旁邊游客高舉的手機鏡頭,也可順勢而為、因勢立導,成為自己和顧為經之間較量的籌碼。
若是利用的夠好,流量夠大,這種以外人的視角隨意拍的生活短視頻,要比花費資源在評論媒體上為自己打的廣告,寫的營銷文章,效果還要好的多。
崔小明既然打定了主意,要靠踩著顧為經奠定自己的藝術地位。
那么——
“就從贏下這場關于藝術風格的爭論開始吧。”
崔小明心里閃過這個念頭,嘴角的笑意難得的頗為真誠。
“為經。”
他的聲音又帶上了那種談論藝術時的自信與權威感。
“在這幅作品之前,你看到了什么?”
“白墻、青磚、楊柳,小橋流水人家。”顧為經想了想,又補充了一句,“清雅淺淡,五光十色。”
吳冠中先生的油畫,顏色設置往往極為克制。
他第一眼間望過去,會覺得畫的像是一幅傳統的黑白二色的黑白大寫意式的感覺。
但是第二眼。
顧為經又能立刻察覺到畫面里活潑的動感。在清雅的畫面基底之上,會有幾個彩色的色點分布在其上,有點像是印象派色點畫的意味,但是要彩色斑點的數量又要稀疏的多,節制的多。
它們是枝頭的柳葉,橋頭屋檐下的一處紅痕,假山上的一個銅錢大小的嫩黃色的暈染墨痕。
顧為經可以把他想象成紅色的燈籠,倒貼的福字,古鎮村社之間窗口所懸掛著等待曬干的玉米,或者穿紅棉襖的姑娘,山野之間,從青石的縫隙中所探出頭來的迎春之花。
畫家不是隨手在畫布上點上了幾個色點,而是信手之間,在畫布之中,點上了一個又一個軀殼,每一個軀殼之中,都流淌著“美”被抽象出來的精神之核。
這幅畫是能流動的。
那些色點也是能流動的。
簡簡單單的一抹色點,好像畫家把顏料寶貝的跟什么似的,點上一點,就“吝嗇”的收了起來,不愿再畫下去,去慰藉顧為經的好奇之心。可他看的久了,卻又覺得那一抹色點,自身便變換無窮,種種變化,讓人覺得清雅自然。
干脆說。
顧為經覺得這和印象派畫家修拉的那種色點畫法,相似之中,又有很大的不同。
吳冠中的畫法。
并非是用色點去組成一幅畫的全部,而是一兩個色點,靈活的游到了一幅水墨大寫意的背景之上。
像是鮮紅的鯉魚游動到了水中。
這種強烈的視覺美感與個人風格,顧為經很難完完全全用言語所概括。
所以他覺得崔小明剛剛關于“魚是水的藝術之靈”的評價,說到了他的心口里去。
所以顧為經說,清雅淺淡,而又五光十色。
“我不能說你的評價有問題,但我覺得為經,你的格局小了。”崔小明似乎心中早就有所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