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替顧為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她的語言沒有任何修飾,顯得言簡意賅。
主持人望向羅辛斯——
“幾乎完全相似的事情,也發生在達芬奇,或者說疑似達芬奇所創作的作品《救世主》之上。那次發生在1958年的倫敦,作為收藏赫伯特庫克爵士財產的一部分。《救世主》以一張嚴重破損的殘缺油畫的身份,出現在二手跳蚤市場上的時候。當時的成交價格為45英鎊。”
女人娓娓道來。
“買了這幅畫的和賣掉這幅畫的都不會知道,半個世紀以后,當這幅作品再次出現在拍賣場上的時候,它將以史上最貴藝術品的身份出現。”
“這一次,在經過買家激烈的角逐后,它的成交價格將超過4.5億美元。”
“身價翻了一千萬倍。”羅辛斯補充道,他咂咂嘴,意有所指的說道,“財帛動人心,財帛動人心啊。”
安娜在心中把這當成一場有趣的舞臺劇,然則,女人并沒有想要陪羅辛斯演雙簧的計劃。
她直接簡單明了的問道。
“羅金斯先生,你想對我們大家,表達的觀點是,關于卡洛爾的作品,它被人找到的過程和達芬奇的《救世主》被人買下的過程,幾乎一模一樣——”
“我不是經濟學家,但算上通貨膨脹的話,也許連成交價格都差不離吶!”羅辛斯叫嚷道。
安娜看著他。
“所以你的意思是,在這個相似的故事背后,你認為,促使顧為經寫出這篇論文的……是和那幅《救世主》相同的商業邏輯,而非是相同的學術邏輯。”
她用陳述句的語氣說道。
什么叫做相同的商業邏輯,而非相同的學術邏輯。
安娜這話說的很文雅。
往好的方向理解,她就是指顧為經先有些想要將這幅畫聯系到某個名人大師身上,炒作一番的想法,然后才以此為驅動力,才寫出的這篇文章。
人非圣賢,誰能沒有私欲。
學者有是人。
有些人會有為了名利妥協,自然也是常有的事情。酒井勝子和顧為經在寫那篇論文的時候,也確實討論過,覺得把這幅畫安到一位歷史上無名無姓的女畫家頭上,實在太浪費了,論文寫都寫了。
反正都是猜。
不如直接把她跟印象派大師莫奈的妻子卡美爾聯系起來,能帶來比一個所謂的卡拉,強的多的輿論流量和市場關注度。
他們確實一度在心中動過這樣的念頭。
后者是人之常情。
而就算他們一開始就是撿到一幅畫,然后為了找個歷史上的知名畫家硬貼上去,帶著目標,寫出的這篇文章——先朝著熱錢最多的地方“唄”的射只箭,再慢慢的畫靶子。
也不算“太”過分。
起碼起碼,顧為經和酒井勝子他們確實找了一些能夠側面證明自己觀點的證據,寫出了一篇看上去像模像樣的文章。
所以他們大概率藝術倫理、學術倫理上會被人指指點點。
法律倫理上……應該是蠻難界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