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這話要是從更陰暗的一點心思揣測,那就是直接在指責,包括這幅畫本身和他們所掌握的那些資料在內,所有的證據、照片,寫在論文中的論點,全部都是為了仿照達芬奇《救世主》的那幅畫的經歷,硬生生給直接造出來的。
根本就是一場有意為之的騙局。
罪無可恕。
這也是羅辛斯詢問顧為經,他在哪里,了多少錢,買到了那幅《雷雨天的老教堂》的目的——對比兩幅畫之間,在經歷上的“相似性”。
早在他開口的瞬間。
伊蓮娜小姐就洞悉了羅辛斯提這個問題所隱含的目的。
她知道,顧為經也已經看出來了。
他才不想掉進羅辛斯的言語陷阱中,解釋來,解釋去,說了那么多話。
于是安娜輕輕抬起手指。
“波。”
女人信手推了他一把,把他丟了進去。
伊蓮娜小姐這么做的目的,不是為了一腳把顧為經給踹進坑里去。
而是她意識到,顧為經在這種問題上處理的太沒有經驗了。
意識到了羅辛斯的目的是好事。
但有些陷阱,不是他想躲,就能給躲開掉的。
以安娜豐富的懟人資歷和媒體經驗,羅辛斯在那里一嘟嘴,伊蓮娜小姐就知道他想要干嘛。
這可不是隨意提的問題。
人家是有備而來,心中也早就有了預設的答案。
這類問題你躲閃也沒用,顧為經在那里好言好語的解釋來,解釋去,說了一大堆,全場的聽眾也不會覺得羅辛斯有什么錯。
拋除主觀情感因素。
羅辛斯也根本就談不上有什么錯。
互相對話間存在爭端和分歧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雷雨天的老教堂》和《救世主》發現過程的相似性,也客觀存在,又不是評論家羅辛斯找人編的。
有質疑很正常。
顧為經這種解釋來,解釋去,試圖繞過言語陷阱的行為,尤其在牽扯到錢的話題上,反而容易被觀眾誤以為,他不夠真誠,有什么見不得光的秘密。
直接回答。
是更有效的應對。
因而,顧為經還在和羅辛斯努力對線,站在陷阱邊扭來扭去,嘗試著風騷的走位呢,就被女人給直接按了進去。
已知這個坑一定會掉。
與其讓羅辛斯挖個坑把顧為經埋了,再跺上兩腳。
不如由安娜小姐自己動手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