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特殊場合會用到的骨粉以外,清一色的鉛白。
頂多是從最早羅馬人用的醋蒸氣制取法,轉變為了荷蘭式制取法,再變成了后來的大規模工業制取,本質上都是一種物質。
從水下的第一個生命萌芽開始,到石期時代的巨型野獸,鉛白已經經歷了許多。
一個顏料能被人用上千年,肯定是有明顯的優點的。
從繪畫特性來說。
鉛白是很好的顏料。
它色澤溫潤,有一種漢白玉般半透明的質感,覆蓋力也頗,還不貴,方便大規模制取,早在古羅馬時代,人們在化妝品,陶器裝飾和壁畫藝術里,就大規模的出現了這樣的顏料。
而如今基本上沒有人在用這種顏料畫畫了,它肯定也是有明顯的缺點的。
當一種顏料名字叫“鉛白”,并且能和古羅馬人聯系到一起。
那么。
很容易就能得知它的缺點是什么了。
沒錯。
用它畫畫是不錯,只有一個小小的缺點,就是費命。
這東西是有毒的。
很多礦物顏料都是有毒的,但它不光有,很大,而且還易于被人體吸收。
有歷史學者就認為。
蠻族入侵啥的都是次因,古羅馬會崩潰的最大原因,就是上層社會玩各種鉛制品,玩出普遍性金屬中毒和精神障礙來了,和魏晉名士們每天美美的嗑五石散一個路數。
有一大堆西方藝術史上開宗立派名家,到了晚年就會變得瘋瘋癲癲的,看上去跟神經質一樣,不是由于什么突破藝術之帝境,畫的大道都磨滅了,便會晚年不祥,背生紅毛。
以如今的觀念返回去看,搞不好一大堆都是鉛中毒。
就比如浪漫主義大師戈雅的劇烈疼痛,透納的牙齒掉落和認知障礙,卡拉瓦喬的貧血,莫奈的手部不受控制的震顫,當時有人認為是“藝術的詛咒”,現在看來,都極為符合鉛中毒的情況。
尤其是梵高這種,小時候甚至有嚼顏料記載的。
他不瘋誰瘋啊。
鉛白還有另外一個小小的缺點,就是它畫上去時看著很好,純凈透亮鮮艷,但在把畫放在比較長的時間尺度里,它的顏料會發生氧化反應。
其他顏料也還好。
問題是鉛白是白顏料。
鉛一氧化就會發黑,所以特別明顯。
如今再去美術館里看達芬奇、倫勃朗這些人的作品,如果沒有經過后期的特別修復的話,白顏料一定會發黑,發青……就是這個原因。
早期印象派畫作到如今已經有接近150年的歷史,白色的顏料還能嶄亮如新。
羅辛斯注意到了這一點。
他看出了畫面上用的并非傳統的鉛白。
這本也沒什么。
早在十八世紀初的時候,社會上對鉛制品的毒性,就已經有了清晰的認識。
藝術家們也并非都是要畫不要命的瘋子。
到了十九世紀的時候,做為鉛白的替代品,由氧化鋅制成的顏料鋅白開始大規模的進入市場,優點是無毒且耐光照。
缺點是……除了無毒和耐光照的以外的其他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