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感受自己的沉甸甸的胃……身體隨著電梯的牽引力上升,緊張則墜著他的胃向下沉去。
對方會不會答應自己的寫作邀請么?
在郵件里,羅伯特向對方的經紀人認真描繪了他的美妙的構想——關于那部史無前例的藝術傳記。
這讓他獲得了一個見面的機會。
但想要完成這部書,僅僅一場見面還遠遠不夠。
他的藝術傳記的靈感來源于那套西蒙·沙瑪的藝術史名人傳記,以及《油畫》藝術總監在一篇文章里所描述的那段對話。
“薩拉。”
“藝術會影響我們的世界。”
晚年的畢加索如是說。
對于藝術行業,羅伯特只是一個門外漢,一個有過一定程度耳濡目染業余的愛好者。
他對于藝術行業的了解,就像他對南安普頓地區足球隊的了解差不多。
羅伯特可能在媒體之上看過幾個球星的名字,聽到別人津津樂道的在食堂里討論著昨天晚上的比賽結果。
但他既不認識對方,也從來沒有在現場看過球。極為偶然的機會,他在學校的綠蔭場上倒過兩腳球。
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他差不多知道有畢加索這個人的存在,也差不多曾聽聞過《油畫》雜志社和伊蓮娜家族,還在網上人云亦云的八卦過那起輪船劫案。
但他完全不認識對方。
呃,當然,他又不是什么亡靈法師,他想要認識畢加索,也沒有機會啊。
同樣,他這樣的不起眼的大學生,想要認識安娜·伊蓮娜,并不比想要認識畢加索容易些。
極為偶然的情況下。
他拿起了一本《油畫》雜志,差不多也就是這樣了。
說句不好聽的,羅伯特還一度曾經以為,畢加索和什么達芬奇之類一樣,是活在什么十六十七世紀,早都掛了好幾百年了的人。
但當那篇充斥著大段回憶畢加索的文章深深的印在他的腦海里,那句“藝術是如何影響我們這個世界”的發問在他的心中盤桓不去。
當羅伯特·肯特忽然之間“啊”的一聲叫出來的時候。
這個念頭便出現在了他的心間,并久久的回蕩在那里。
他為什么不能完成一個……史無前例的傳記,去讓人們去認識藝術是怎么改變世界的,去讓人們認識新的“畢加索”呢?
——
以下內容引用自《來自藝術的力量》一書,第十七版印刷時,由作者羅伯特·肯特親自撰寫的出版自序——
「等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