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挑選傳記作者。
傳記作者也挑選藝術家。
羅伯特花了半年的時間做準備,在全世界的藝術家里淘了又淘,篩了又篩。
成功的不要,不成功的不要。太老的不要,不夠老的也不要。太聰明的不要,不聰明的也不要。
太成功的不要,因為他都那么成功了,為啥還需要自己來寫傳記
不成功的不要,因為他連成功都不成功,自己憑啥要給他寫傳記
老的不要。
因為這都是一顆歪脖子老樹了。
年輕的不要。
因為他未必有機會長成一顆歪脖子老樹,寫了兩年,發現對方改行去賣汽車保險了咋辦,他也一并從藝術書籍改為商業著作
好吧。
這是羅伯特的玩笑話,篩選出一個合適的寫作對象,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非常著名的藝術家們大約不是一個很好的寫作對象。
他們已經被做成了現成的承載著相關評價和社會印象的家具。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己根本夠不上人家。
去找一個無名小卒式的藝術素人——也不好。
羅伯特想記錄的是“畢加索”,是一個人成為影響世界的藝術家的完整歷程。世界上有一百萬個藝術行業的畢業生,羅伯特要是隨便在花名冊上點一點,就能知道,他們中的哪一個能成為下一個“畢加索”。
他還在那里苦兮兮的寫什么藝術傳記呢他為什么不讓《油畫》雜志的布朗爵士,跪在地上,管他叫爹
是因為不喜歡么。
羅伯特挑啊挑,篩啊篩。
他給了七家畫廊的超過三十位藝術家都發了郵件。
最終,只有馬仕畫廊的經紀人回復了他,說是藝術家愿意抽出時間來,在休假期間給羅伯特一個見面的機會。
戴克安倫是他的那一長列候選清單上最有名氣的藝術家之一,能夠接到他的回復,堪稱預料外的驚喜。
飛來阿布扎比的飛機上,羅伯特除了新建word文檔,還又一次的瀏覽了網絡上關于戴克安倫的所有報道,從他如何懷著藝術之夢來到紐約,如何取得了一連串的成功,如何成為了媒體的寵兒,又如何陷入被唱衰的狂潮之中。
“就決定是你了,戴克安倫。”
“你就是那個要去影響世界的藝術大師,你就是我的皮卡丘。”
羅伯特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張采訪照片。
當人們詢問他,如何看待《油畫》雜志的伊蓮娜編輯稱呼他在阿布扎比的展覽是一場可怕的災難。
鏡頭里的戴克安倫臉色冷冷的,斜睨著鏡頭,瞇縫的眼睛里透露出不快與狂怒的火焰。
那張照片上的男人是羅伯特心中的第一個哈姆雷特。
他心中——
戴克安倫仿佛隨時都可以在出門散步遛彎的時候毒打從草叢里竄出來的野獸。
他是一個擁有著滑鏟老虎力量的超人。
——
戴克安倫整個人的狀態很奇怪。
他額頭微微的低垂,穿著酒店寬松的睡衣,那件羅伯特認不出品牌但猜測一定會很貴的外套被團成一團扔在沙發上。明明是大白天,窗簾又拉的極緊,整個人都蜷縮在陽光的投影里。
他那幅樣子,就像是走在草叢邊結果被出門散步遛彎的野獸毒打了一番,回家的時候,還被老虎給順便滑鏟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