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死于自殺的差不多一百年以后,達利被西班牙國王封為了‘普波爾侯爵閣下’,這是整個歐洲藝術史上,藝術名家所得到的最高等級的貴族頭銜之一。這兩者通常會被人們放在一起比較。”
顧為經詢問老楊。
這樣經典的反差對比,難道不能當成性格決定命運的明證么
那個充滿了自我懷疑,多愁善感的人死了。
那個認為自己是天下第一,是天底下最好的畫家,充滿了自信氣場的藝術家最后住進了大城堡,變成了侯爵閣下。
人們說。
梵高是偉大的畫家,變革了藝術行業。達利也是偉大的畫家,同樣變革了藝術行業。
兩個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而這便是由彼此個性所塑造的結果。
老楊想了想,告訴顧為經,性格決定命運這件事情取決于你想怎么去看待。
性格影響命運么
毫無疑問,性格當然會影響命運。
但是一個人的性格往往是非常非常復雜的,不要說旁觀者,他可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性格到底呈現出何種面貌。
性格很難像是電極那樣,被直接粗暴的分割成“陰”與“陽”這樣彼此對立的兩個面,說一個人的性格陽光普照,另外一個人的性格陰雨連綿。
梵高當然是多愁善感的人,他當然經常充滿了自我懷疑。
但是。
梵高認為,一個人熱愛繪畫,就應該像是熱愛讀書或者熱愛倫勃朗那樣的神圣,他認為自己有這樣的神圣性,認為自己就是天生就要從事這個行業的人,認為他同樣也有堅定不移的精神。
梵高對自己的堅定,未必就比達利對自己的熱愛,來的少了。
達利也有自我懷疑的時候。
他甚至有強烈的原生家庭的陰影。
達利整天對別人說“能夠成為達利,是天底下最為幸運的事情”,但早在達利出生那一刻,他就籠罩在對于自身存在的猶疑之中。他的哥哥是一個極為優秀的孩子,卻在達利出生之前因病離世,達利的名字就來源于他的哥哥。
達利一生都活在自己是個“替代品”的陰影之中。
他懷疑父母不愛他,愛的是那個死去哥哥的影子。
“我也讀過達利的信,達利認為自己擁有雙重身份,他必須要先殺死哥哥,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他說,“顧老弟,你看,這就像是一個命運的詛咒,不是么”
楊德康是顧為經所認識的人里面,絕無僅有的兩個能夠顧為經隨口提起一個什么名字,對方就如數家珍的立刻給出各種他所不知道的小細節的人。
另外一個是伊蓮娜小姐。
甚至曹老爺子也做不到,畢竟真的年紀大了,很多東西,一時間記不起來也很正常。
坦白說,楊德康甚至比伊蓮娜小姐還厲害。
曹軒總是給他“一本書”似的回答,曹軒不會一下子給出非常精確的答案,老太爺更像是給他一個書名。
你要自己多讀,多思,多憶。
開卷有益。
伊蓮娜小姐也許能夠精確的給出某個段落,她也許也會告訴他達利和他哥哥的故事,她會描述給顧為經她心中一位藝術家的人生畫像。
唯有老楊。
他酷酷的一昂頭,從希臘的傳說到現代藝術史里不為人知的故事,再到保時捷小跑車的發動機機油保養更換說明書——無論是什么,他好像連標點符號都能給你背出來。
而老楊說的很對。
這真的很像是自出生起就背負的詛咒,達利在藝術行業證明了自己的成就,卻沒有辦法向自己的父母證明自己的成就。
他對著別人說自己是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