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鋆想起前世,學姐那年晉級的時候,竟然跟這個情況有那么幾分的相似。
以前的晉級政策規定,晉級的時候,要看文章,看課題,看獎項,看榮譽,看課時,看工齡教齡等等。
對這些東西進行分級打分,比如國家級課題第一主持人一百分,第二主持人九十分,第三主持人八十分,依次遞減。
省級課題第一主持人八十分,第二第三主持人分別是七十分和六十分,依次遞減。
廳局級課題第一主持人六十分,等等。
如此折算分數之后按總分數排名次。
但學姐晉級那年卻突然之間規定,“今年的晉級政策就是不唯學歷,不唯文章,不唯課題,不唯工齡,不唯教齡,要看能力”
如果說按照工齡,教齡,文章,課題等等,總還有個標準可以衡量。
雖然在評分的過程當中,也有一些貓膩,比如在科研成果的認定核算當中,科技科研管理部門權利就比較大
他可以認可你的課題,也有種種理由不認可你的課題。
比如說三個人都有廳局級課題,科研部門可能認可教育廳的課題,卻不認可衛生廳的課題。
雖然我們是醫務工作者,但是,人家說了,你是“大學附屬醫院”的工作人員,一切以“教育廳”的標準來執行。
反過來說,也可以。
于是,辛苦申請的課題,最后的結果就是“分數是零”。
即使如此,總還是有一定的衡量尺度。
這個所謂的“能力”,水分和伸縮性就太大了
啥是“能力”的標準呢
有啊
于是,醫院組織了一個十七個人的“專家評審組”
由這些專家現場打分
專家給出的分數高,這個人就是“有能力”。
否則,就是“能力差”。
人事院長還很是理直氣壯地道,要是十七個人都不給你高分,只能說明你自己有問題
可是,如果院長或者哪個更加有分量的人物提前跟這些專家說,必須給某人高分,這些人敢不給高分嗎
最后,學姐她們單位評選出來的第一名,竟然是一個剛來到醫院不足兩年的一個女醫生
這個女醫生當時取得執業醫師證才剛滿三年。
這明顯不符合國家衛生部門的要求。
國家衛生部要求,在取得執業醫師證之后,必須工作年滿五年,才可以申報中級職稱,成為主治醫師。
主治醫師工作年滿五年之后,才可以申報高級職稱。
這位女醫生取得執醫師證之后的工作年限連中級職稱的標準都達不到
如此一來大家就都知道了,這是有領導明顯要給這個人放水。
這個時候學姐她們才明白,為什么這次不唯工齡,不唯教齡,不唯這個,不唯那個
之后,落選的學姐等一眾人等,深深感慨和悲涼,為醫院工作二十年,不如工作兩年的晉級快,何其諷刺
本章完
rg。rg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