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非觸了陳國公的霉頭
冀忞微微低頭,輕輕垂眸,她能夠感覺出來,有一道銳利的目光在審視打量著她。
她知道這是陳國公的目光。
前世與今生,她都沒有見過陳國公。
只是前世在御花園的時候,遠遠見過陳國公陳拙鑫的背影,只記得那是一個身材頎長的中年男子模樣,其他的再無可知。
不過在后來二皇子奪位成功之后,卻忽然爆出了陳國公通敵北燎的事情。
當時,已經即位二皇子便下令將陳國公陳拙鑫斬首。
據說陳國公在朝堂上大喊“冤枉”,陳國公道,
“如今臣是一品國公,又是兵部尚書,權勢威名,榮華富貴應有盡有,即便是通敵賣國,北燎那邊的苦寒之地,又能給臣什么臣確實平時里有過一些貪贓枉法的行為,臣總不至于傻到去跟北燎勾結”
當時冀忞知道這個事情的時候,已經是被美琳囚禁起來。是她聽看守的人聊天的時候說起的。
只是因為陳國公被斬跟自己無甚瓜葛,因此也沒有過多的關心。
如今想來,冀忞倒覺得陳國公的話有幾分可信度。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而且依著陳國公的頭腦,他也應該想到二皇子就是為了處死他,陳國公為自己辯白已經無濟于事。
并非陳國公一定是犯了多么大的錯,或許當時二皇子只是為了單純地除掉幾個國公。
但是,除掉手握重兵的秦國公和禮國公可以理解。
除掉陳國公似乎有些沒有必要,陳國公雖然任兵部尚書,但是手中可以調動的兵馬非常有限。
即使是守衛京城的人馬,他也調動不了。
而守衛皇宮的御林軍,據說直接聽命于皇上,皇后和璐太妃也有一部分調配權。
另一部分的調配權在和瑞長公主的手中。
東廠和西廠也不聽陳國公的。
可以說,說陳國公陳拙鑫欺男霸女也好,貪贓枉法也好,都比“通敵叛國”更令人信服。
因此,陳國公不愿意背負著通敵叛國的罵名,也是情理之中。
因為說他通敵,其實有點高看他。
另外,二皇子想處死陳國公,可以有很多的說辭和方法,又何必非得要扣上通敵叛國的罪名
就如同當時,自己二皇子給自己扣上的罪名是“謀逆”,是是謀害圣上。
那是因為他二皇子本身弒父奪位,他需要一個替罪羊,這個罪名安在冀忞身上最為合適
冀忞是宮妃,外祖和父親手握重兵,有謀逆的實力
因此,陳國公陳拙鑫因“通敵”被斬首后,很多人都有著這樣的困惑,覺得陳國公不至于愚蠢如斯。
而更為詭異的是,陳國公被斬首之后,但是陳國公府卻未被查抄。
陳國公的夫人以及府上的幾位老婦人也未受波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