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動神情一臉嚴肅地道。
窫窳的神情這才鎮定兩分,緊接著開始源源不斷述說當年的過往。
抑或是說——仇恨!
而上古的隱秘,也在林動面前緩緩扯開一角。
……
窫窳之恨!
燭龍之仇!
西王母的不死藥。
鐘山之外的縱目鬼國,后土大神創立輪回的根源一點點揭開面紗。
窫窳本是冥帝之子。
上古時期,其實最初也沒有帝這樣一個概念。
但是那會兒,興許比帝俊時期都早,天地初開沒多久,巫族掌管大地。
而妖神則是掌管天界。
整個洪荒一片欣欣向榮,無盡的鬼神都認可一位擁有帝王之器量的祖神,大巫。
那就是燭九陰。
俗稱燭龍。
《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鐘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
《海外北經》云:“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
說的都是這一位大神,無論是大地上的巫,還是天界的妖神共尊之。
同樣,那個時候戰死的亡魂,沒有去處,后土亦沒有創立輪回。
那些鬼魂就向鐘山而去。
那個時候,甚至有鬼魂認為燭龍就是盤古化身。
不然,為什么他睜眼為日,閉目為夜。
而很難相信的一點在于——這樣的祖神竟然也能孕育后代。
燭龍有兩女一子。
這個子,就是如今的窫窳。
如果真要論及輩分,這位輩分可是不輸給如今的三界至高——玉皇大帝。
皆是從荒古時期橫行過來的人物。
而窫窳運氣不好。
在上古末期,也就是黃帝時期,被人設計斬殺。
《山海經·海內西經》上是這樣記載——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
蛇身人面!
這是什么?
這是古神才該有的神軀。
與之同族的是媧皇,伏羲一流的存在,才應該如此。
窫窳本該有一番天地的造化,卻統統葬身在了即將終結的上古年代。
那個時候的窫窳,還不叫窫窳。
真名叫做——鼓!
黃帝時期。
鼓就是雷的象征之一。
而殺死窫窳的罪魁兇手,叫做,二負與危。
一共是兩個人,為了避尊者諱,《山海經·海內西經》上記載是這般——貳負之臣曰危,危與貳負殺窫窳。
為何如此?
為什么要避諱?
殺死鼓的兩個天神,實際上真名也不叫危與貳負——而是叫做欽與葆江。
那么為什么要避諱,避誰的諱?
當然是黃帝。
殺死鼓的主謀,黃帝是其中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