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哥廷根街上隨便找個年輕學生,都可能幫助愛因斯坦解決四維幾何的問題。
——大衛·希爾伯特
傍晚時分,在那個被歲月溫柔撫摸過的時空里,哥廷根大學靜靜地坐落在一片寧靜之中。
這所由喬治二世于1737年創立的悠久學府,孕育了無數德意志青年的夢想,也見證了無數學者的輝煌。微風吹拂而過,扇動了樹梢青蔥的樹葉,金黃的夕陽鋪滿了校園的小徑,在圖書館與教學樓的陰影之下,仿佛能夠看見那些曾經在此處漫步的哥廷根學子們。
其中既包括了被哥廷根學子們唾罵的老學長奧地利帝國首相克萊門斯·梅特涅,也包括了那個被奉為全德意志自由領袖的天才詩人海因里希·海涅。
雖然他們倆素來不對付,甚至不惜掏出痔瘡、小便失禁和移動公廁這樣的詞語互相侮辱,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倆本是一個大學畢業的校友。
除此之外,德意志歷史法學派的先驅者弗里德里希·馮·薩維尼,黑格爾的頭號反對者亞瑟·叔本華,柏林大學的創辦人威廉·馮·洪堡,在普魯士施行全國教育改革的施泰因男爵,以及亞瑟的老朋友、全歐洲最富有的青年萊昂內爾·羅斯柴爾德也位列其中。
而在不久的將來,海森堡、狄拉克、薛定鍔、費米、斯特恩、泡利、奧本海默、費米、普朗克和閔可夫斯基等人同樣會加入到這個行列之中。
即便是去踢足球,他們也可以自豪的拍著胸脯向全世界宣布,他們完全能夠湊出至少五套世界級的首發陣容。
正是因為擁有這樣一所杰出的大學,所以哥廷根市政廳的外墻上才能夠以十足的底氣寫上那句城市座右銘——哥廷根之外沒有生活。
而哥廷根大學身為德意志五大名校之一,正處于全盛時期的哥廷根也完全有資格居高臨下的對柏林大學、慕尼黑大學、海德堡大學和耶拿大學說‘哥廷根之外沒有學術’。
哥廷根大學的優良傳統是每一位在此任職的教授與在此學習的學生們的驕傲,但是對于剛剛履新的哥廷根大學首任國家特別代表兼學監的亞瑟·黑斯廷斯爵士來說,哥廷根大學的名氣與實力便意味著一種壓力。
哥廷根大學之于漢諾威,正如牛津與劍橋之于不列顛。
當初皮爾爵士因為幫助威靈頓公爵推動《天主教法案》,從而得罪了母校牛津大學,結果慘遭牛津大學除名,就此丟掉了被視為整個大不列顛含金量最高的牛津大學議席,而且之后還被牛津大學的教士們連著聲討了好幾年。
他們發起了的‘反羅伯特·皮爾運動’不止打擊了皮爾爵士的政治聲望,而且那些同樣畢業于牛津大學的托利黨極端派也因此于皮爾爵士撕破了臉,直到現在雙方的關系都沒有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