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不是來制造混亂的,也不是來結束混亂的,他們是來維護混亂的。
——理查德·j·戴利
“給我寫推薦信?”
俾斯麥滿臉狐疑,他一點都不相信面前這個男人的話。
如果說哥廷根大學里最出色的學生是誰,在不同的學院、不同的教授看來,這個答案都不會得到統一。
但是如果要問哥廷根大學最令人頭疼的學生是誰,那大伙兒一定會眾口一詞的說:是奧托·馮·俾斯麥。
況且,即便排除這個事實不看,俾斯麥也不覺得這個英國佬有什么必須要幫助自己的理由。
在這家伙上任學監的第一天,俾斯麥便當著哲學院院長赫爾巴特教授的面,向他發起了決斗挑戰。而在之后的幾天當中,俾斯麥還趁著他下班的時候,從草叢里對他發起過幾次偷襲。
尋常人受到了這樣的對待,能夠不生氣便足以稱得上涵養深厚了。
而亞瑟·黑斯廷斯爵士不止不生氣,甚至還主動提出要幫助他通過普魯士的國家司法考試。
在俾斯麥看來,這就是別有用心的體現。
他沉默著不說話,只是低頭看著手中喝了一半的酒杯。
他在等著亞瑟先開口,他想知道這家伙打算把推薦信賣出怎樣的高價。
亞瑟側著身子,一只手搭在吧臺上,他望著這個今年不過十八歲的小大人,只覺得他裝作深沉有城府的模樣實在有些好笑。
他并不擔心俾斯麥會拒絕他的要求,因為在德意志的大學生群體當中,學校推薦信總是賣方市場。
因為德意志的情況與不列顛不同,在不列顛,總是崗位太多,而大學生太少。而在德意志,這里的大學很多,但是能讓大學生瞧得上崗位卻很少。
這些天里,亞瑟從各種渠道不斷收集有關德意志教育制度的資料。
由于不曾經過大革命的洗禮,并且也未曾歷經不列顛那樣的君主立憲與議會制度,所以德意志諸邦的貴族階層十分穩固。
這里的貴族爵位既不像法國那樣可以通過利益買賣,也不像英國那樣,個人可以在階層上下流動頻繁,財富本身就足以成為躋身上流的資本。
因此,德意志知識分子階層所處的社會地位與心態和英國、法國均不相同。
他們被社會輿論和他們的君主稱為“有教養的市民階層”,但卻從未享有到相應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尊重。這樣的情形就給德國知識分子階層的心態造成了巨大的落差。
當英國的各階層人民通過各種光彩或者不光彩的手段上下流動,法國的新封貴族數量激增,平民中產階級日益成為參與英法政治的主要力量時,德意志各邦的貴族地位反而越發鞏固,階層固化的現象越發明顯。
正是因為這樣的反差,德意志才會遇到一個英法兩國都不曾遭遇的特殊情況。
一方面,是以普魯士為首的邦國紛紛大興教育,知識分子階層的人數正與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