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伸出一根手指將旋轉的地球儀停住,他發現這個地球儀上用墨水標記出了幾個特別的地點,從北到南排列分別是:不列顛的德文港和普利茅斯、葡萄牙的殖民地佛得角群島、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阿根廷的布蘭卡港、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圣菲。
只不過這些標記應該都是很久以前畫上的,因為這幾座城市的墨跡看起來明顯很干燥。
而地球儀上看起來最新的標記,則落在了整個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島。
俾斯麥正琢磨著這些莫名其妙的圈圈到底代表了有什么意義時,他的余光忽然瞥見了桌面上的用火漆密封的信箋,信箋封面的筆跡相當的飛揚跋扈,上面明明白白的用英文寫著:從火地島發出。
“哈?”俾斯麥撓了撓頭。
難不成亞瑟·黑斯廷斯這家伙和火地島的土著有什么關系?
或者,他在南美洲有生意?
他私底下是個奴隸販子?!
“喔,我的上帝啊!”
這樣驚人的事實使得俾斯麥這樣壯膽氣的年輕人也不免吃驚了一下。
一個英國人,實際上卻是個奴隸販子!
報紙上不是說英國政府今年已經宣布在本土和海外殖民地全面廢除奴隸制度了嗎?
他哪兒來的膽子做這樣的生意?
但是俾斯麥轉念一想,又發現這或許是一筆好生意。
因為他記得英國政府廢除奴隸制的手段,是政府出資贖買奴隸主手中的奴隸。如果能搶在贖買工作完成之前從他人手中轉讓一批奴隸,那他還能從中賺到不少差價呢。
俾斯麥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倒也不奇怪,因為十幾年前普魯士政府宣布廢除農奴制時,一些容克地主就在做類似的生意。
普魯士在1807年的《十月敕令》中規定:農民不再是領主的財產,他們擁有了自主經營農田的權利,并可以自由遷徙和結婚。
但是相應的,為了補償土地貴族的損失,農民需要通過贖買的方式獲得原本屬于領主的土地使用權。贖買包括了土地贖買、勞役贖買和現金贖買三種方式。
其中,土地贖買指的是農民可以選擇放棄部分土地使用權,以換取對其余土地的完全所有權。
例如,如果一個農奴耕種100英畝土地,他可能會放棄50英畝的土地給地主,以換取其余50英畝的完全所有權。這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贖買方式,但由于不是所有農奴都擁有100英畝的租佃權,所以還有一些人選擇了勞役贖買和現金贖買。
勞役贖買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即農民向地主提供一定年份的無償勞動力以換取自由。
而現金贖買就更簡單了,花錢換自由,可以一次性支付,也可以分期支付。
但是大部分農民都不可能一次性掏出那么多錢,所以主流選擇是20年或者30年的分期付款,類似于現代的貸款償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