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克羅夫拉特先生,這位是個中央集權管理的狂熱鼓吹者,他呼吁進行有限改革并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另一方面,克羅夫拉特又極度蔑視那套傳統的德意志至上式管理,經常以"波西米亞愛國者"的身份來標榜自己。”
亞瑟琢磨了一下:“這么說,克羅夫拉特是個民族主義者?這可是梅特涅最深惡痛絕的啊!”
“可不是嗎?”
施耐德嘲笑道:“你應該記得我剛剛提到的話吧,克羅夫拉特是個波西米亞貴族,在他看來,梅特涅這個德意志人其實是外國人,他討厭外國人對奧地利政治指手畫腳的。他不認可奧地利帝國境內存在什么主體民族,德意志人并不比斯拉夫人、匈牙利人更高貴。
如果一定要說奧地利有什么主體民族,那也只能說出生在奧地利境內的,真正的奧地利人,而不是什么德意志人。因此,他也極力反對梅特涅要求設立的國內事務部。”
“國內事務部?”亞瑟問道:“可克羅夫拉特不就是奧地利的國內事務部大臣嗎?他反對自己任職的部門?這真可夠稀奇的。”
施耐德撇了撇嘴。
“確實稀奇,不過克羅夫拉特也不是全盤反對。他主要反對的是在國內事務部內設立四個國家大臣的計劃。
按照梅特涅的構想,奧地利帝國將按照英國的民族模式,劃分為四個區域,并由四位大臣進行管理,并且這四名大臣需要直接向他匯報。
他們分別是:
負責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加利西亞的斯拉夫大臣,
負責講德語的阿爾卑斯省的奧地利大臣,
負責克恩頓、卡尼奧拉、伊斯特拉半島、克羅地亞和達爾馬提亞的伊利里亞大臣,
以及負責倫巴第和威尼斯的意大利大臣。
不過這份計劃由于受到了克羅夫拉特和紹拉等人的反對,再加上弗朗茨一世拒絕設立司法部和部長會議,所以變成了現在的妥協方案。
奧地利皇帝強調了帝國的統一,并希望為了統一原則而削弱各地區的特色。所以,他只設立了三個花架子大臣來表示尊重民族差異,但是這三個大臣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不履職的。”
亞瑟聞言微微點頭道:“梅特涅看起來挺有想法的,不過皇帝或許覺得這樣的改革觸怒了他的權威。雖然他大部分情況下都很贊賞梅特涅,但是這一次克羅夫拉特等人的意見顯然更受他的認可。”
施耐德嗤笑道:“還不止這些呢,克羅夫拉特與梅特涅分歧最大的地方在于外交政策。梅特涅認為:為了保衛處于奧地利勢力范圍內的意大利的北部邦國,必須要維持一支規模龐大的常備軍以防范法國的干涉。而在德意志邦聯問題上,他們又要因為同樣的理由防范普魯士。
克羅夫拉特則不理會什么均勢外交,他不愿意讓奧地利成為什么全體德意志人的領袖,更不愿意花錢保護什么意大利北部邦國,并經常以龐大的軍費開支為把柄攻擊梅特涅。作為最了解奧地利經濟的內務大臣,他認為正是這些巨額開支拖累了奧地利的經濟發展,讓政府陷入了債務陷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