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皇家學會這個組織,許多人首先會想起的莫過于艾薩克·牛頓、羅伯特·胡克、亞當·斯密、威廉·配第和羅伯特·波義耳等在各個學術領域大名鼎鼎的研究者。
但實際上,卻甚少有人對皇家學會的成立背景有過深入了解。
皇家學會的前身其實是一個由12名科學家自發組成的俱樂部性質的小團體,他們自稱‘無形學院’,成立之初,這個俱樂部也沒有什么硬性規定,定期召開的目的也只是集合大家一起研究實驗并交流討論各自的發現。
但是在護國公克倫威爾執政時期,這個組織一度被迫解散,直到查理二世1660年復辟后,這群科學家才得以在格雷山姆學院繼續運作。
由于此時對科學感興趣的達官顯貴們越來越多,所以無形學院的成員數量也與日俱增。于是,沒過多久,建設了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的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便提議應當成立一個促進物理、數學實驗知識的正式組織。
而剛剛復辟的國王查理二世為了贏得這群熱愛科學達官顯貴們的支持,也爽快的為他們頒發了皇家憲章,批準成立‘以促進自然知識為宗旨的皇家學會’。
在皇家學會成立后,他們的會員數量很快便突破200人。但是,會員數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學術聲譽的增加。
雖然皇家學會成立的最初目的和宗旨是為了促進自然知識和科學的進步,是希望作為一個學術機構來立身的,然而在實際運作中,情況卻并非完全如此。
由于對科研資金和政策扶持的依賴,皇家學會經常需要招納許多擁有寬裕家境或顯赫社會地位的會員,通過從他們手中獲得贊助收入以渡時艱。
長此以往,皇家學會中非科學家人數一直在穩步上升,17到18世紀間的數任會長甚至都不是科學界人士,他們的存在,也使得皇家學會漸漸邁向了清談俱樂部的范疇。
至于王室方面,自查理二世起的往后幾代國王,雖然都公開以皇家學會贊助人的身份自居,但是國王也只是想通過皇家學會來控制其內部的貴族成員,以此樹立自身的威望,而非是要利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所以,王室反倒樂于見到皇家學會里不學無術的貴族成員越來越多,并且從不認為這是一個問題。
不過,好在皇家學會里面雖然從事科學研究的成員還不到一半,但是這一半的成員卻出了艾薩克·牛頓、亨利·卡文迪許等等奇才,所以長達100多年的演變過程中,皇家學會的學術聲譽及社會形象依然在不斷提高。
而巴貝奇等人在文章中猛烈抨擊皇家學會管理制度的最大緣由,還是得歸結于那位自1778年當選皇家學會會長,并自此把持會長職務長達42年的約瑟夫·班克斯爵士。
雖然論起學術聲望,班克斯完全無法與牛頓相提并論,但是在皇家學會的發展過程中,班克斯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正是在班克斯的任內,皇家學會開始不斷加深與英國政府間密切的非正式合作關系,使得皇家學會在職能上開始不斷向法蘭西科學院與柏林科學院靠攏。也正是從班克斯開始,皇家學會的研究目標從最開始的學者們自由發揮,變成了優先為英國的海外擴張及商業利益服務。
不過,要想完成這樣的轉變,自然不是靠口頭說說就能決定的。尤其是在英國擁有濃厚地方自治傳統的國家,皇家學會的科學家們理所當然將其視為了班克斯對于學術自由的冒犯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