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彼得堡天氣寒冷,但是相較于倫敦,彼得堡的生活依然有不少優點。
譬如說,亞瑟心心念念的澡堂子。
泡澡這項活動的歷史在俄國源遠流長,或許是因為俄國以第三羅馬自居,所以順理成章的繼承了這項羅馬文化中必不可少的社會活動。又或許是如俄國考古學家們考證的那樣,由于北國的天氣太過寒冷,所以澡堂文化在公元前幾世紀的早期斯拉夫文化和芬蘭-烏戈爾文化中就已經成了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了。
當然,本著嚴謹的治學態度,以俄國文化研究者自居的倫敦大學歷史系畢業生亞瑟·黑斯廷斯爵士更傾向于后者。
畢竟桑拿這種古老的洗浴方式便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俄國發源,經過德意志地區向歐洲各地傳播的。
為了滿足桑拿洗浴的需要,俄國澡堂大多是由木材建成,采用木炭或火爐來加熱,蒸汽則通過特制的木制通道進入浴室。而到了彼得大帝時期,俄國的傳統澡堂也成了西化改革的一部分,木式結構逐漸被磚石結構取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主要城市的澡堂也從早期的粗放式管理劃分為幾個主要的功能區:前廳、浴室、休息室和更衣室。
而為了標榜俄國作為羅馬繼承人的身份,彼得大帝還鼓勵俄國貴族和上層社會人士都要定期使用澡堂。
為此,身為沙皇的彼得大帝自然要身先士卒,發揮模范帶頭作用。
只要稍有閑暇,他就會去澡堂搓頓澡,澡后再來上一頓小燒烤。
有時候,彼得大帝還會邀請親朋好友和宮廷中的重要人物一同泡澡,在澡堂里與臣子們閑聊放松,甚至在澡堂里聽取國務報告。
因此,與沙皇同泡一池子水自然也成了一種相當有面子的榮耀。
也就是從彼得大帝開始,曾經被認為上不得臺面的澡堂文化逐漸成了宮廷貴族中的一種風尚。
而隨著葉卡捷琳娜大帝開啟的全俄城市化改革的進行,俄國的城市數量激增,澡堂文化也隨著新城市的設立更加普及并深入到了俄國社會的各個階層當中。
而在進入19世紀后,不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不論是農民、工人還是城市居民,每家每戶的老人和年輕人都會定期前往澡堂,社區成員常常會一起去洗浴,交流日常瑣事,澡堂儼然已經成為俄國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如那句古話所說,在羅馬就要像羅馬人一樣做事,俄國雖然不是羅馬,但它畢竟以第三羅馬自居,亞瑟順理成章的入鄉隨俗,在彼得堡,他打算像個彼得堡人一樣做事。
澡堂內彌漫著熱蒸汽與木炭的氣息,爐火的跳動與滴水聲交織成一首古老的旋律。
蒸汽從爐口緩緩升騰,迷霧般的霧靄將整個浴室籠罩。空氣中彌漫著濕潤與草木的清香,木頭的味道與濕氣混合成一種獨特的腥甜感。